泰州市局在扎实开展省自然资源厅布置的“为发展担当实干 为群众排忧解难”主题活动中,以用林审批的“三场变革”,让企业有满满的获得感,为营商环境优化标注上最生动的注脚。
从“企业焦虑”到“一键通关”的流程之变
去年,一个投资数亿元的产业园项目,因为不熟悉政策,差点漏办用林手续而延误建设工期。项目负责人一直感叹:“幸好”泰州市局及时提醒,否则项目延期、订单泡汤不说,还可能因为违法用林面临处罚。
一句“幸好”,暴露了企业焦虑,也戳中了传统审批的不足:以前用地用林两条线,交流不及时,不仅审批周期比较长,企业还要来回跑,而且极易造成用林漏办,让企业面临处罚的困境。
企业的痛点就是改革的发力点。泰州市局认真落实省厅“两为”工作要求,打破条块分割,林业处室、用地报批处室联合推出“双提醒预警”,在项目选址与土地上市前等关键节点,主动介入,精准推送用林提醒,用部门“事前防控”的超前服务降低企业“事后受罚”的风险。
今年,市局更是在省厅的指导下,进一步全面施行用地用林合并审批。两套系统合二为一,彻底打破以前一直存在的制度分立、数据孤岛与技术鸿沟,让企业轻松实现“一键通关”,审批周期从原先3个月起步大幅压减至13个工作日,某产业园项目因此提前60天拿到“通关文牒”。
审批制度改革不只是流程压缩,而是政府治理能力的系统性重塑,由“以部门为中心”的被动审批转向为“以用户为中心”的主动治理,才是“两为”工作要求和“泰周到”营商环境释放的最大成效,也是对企业的最大关心。
从“指标困境”到“生态变现”的思维之变
建设项目占用林地,必须占一补一,而林地补充地块的紧缺,一直是泰州用林报批中的“老大难”。为保障项目,部分区(市)只能到外地购买林地指标,本地的林木覆盖率反而没有增加。
为破解这一困境,泰州市局主动创新,向改革要出路,在省林业部门的支持下,探索在市内开展林地指标交易。去年9月,全市首笔跨区(市)林地指标交易达成,不仅解了高铁枢纽等3个省重大项目的“燃眉之急”,更以每亩16万元的收益,让兴化中堡镇的林农第一次真切体会到“摇钱树”的市场魔力,探索出具有泰州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改革实施近一年来,全市累计交易34宗,盘活林地指标785亩,实现了1.2亿元的交易总额。这些数字背后,是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两山”理念在泰州的生动实践,更为平原水网地区破解“林地困局”提供了可复制的改革样本。
突破思维定势,用市场化运作激活生态价值,将曾经制约发展的林地指标转化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点,不仅为绿色产业开辟了新路径,也激发出“泰周到”营商环境的强大活力,是对自然资源的最好保护与利用。
从“不可能”到“服务速度”的效能之变
用林审批中,如何在确保合规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审批时间,始终是企业和群众最迫切的期盼。
去年9月,泰州市局接到一项硬任务,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盐宜铁路等 4 个重大项目的用林组卷并上报。按照以往的做法,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怎么办?除了全条线加班加点,泰州市局尝试用 “微创新”“微改良”啃硬骨头。
建立三级同步审批机制,纵向实现省-市-县三级同步联审,横向实现多处室并联审批,时空维度上容缺受理。为每个项目量身制定“三定”方案,定人、定时、定责任。精细绘制流程图,串联环节无缝衔接,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同步推进,专家评审升级为全过程指导。通过日调度、周会商,硬是“冲”出了1个月内拿到用林批文的“服务速度”,为项目开工赢得关键时间。审批提速不仅需要合并审批、指标交易这种制度上的“大招”,更离不开对每个小环节哪怕是0.1秒的极致优化。
泰州市局以极简申报、极速审批、极优服务为目标,把“不可能”拆解为若干个“可能”,把“办不了”重构为“怎样办”,那些看似顽固的效能堵点,终将转化为推动服务能级跃升的闪光点,而这些,正是落实省厅“两为”要求的最有效做法,也是对群众期盼的最大负责。
这“三场变革”中,变的是服务理念、工作思路,不变的是为民情怀,是生态底线,是为发展担当实干、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硬核担当。新起点、新征程,泰州市局将持续深化用地用林合并审批改革,用心用情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要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