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省内要闻
强化预警防控 严防食叶害虫危害反弹
发布日期:2025-07-29 15:45 浏览次数: 字体:[ ]

5月下旬以来,我省各地按照压前控后的防控思路,积极开展美国白蛾、杨舟蛾类等食叶害虫防控工作,多措并举有效降低林间虫口密度。当前,我省进入防控成效巩固期,各级监测站点围绕夏季主要食叶害虫开展监测预警工作,科学指导应急防治。

美国白蛾林间虫口密度较低。我省美国白蛾第一代成虫始见期为6月下旬,徐州市铜山区6月20日、宿迁市宿城区6月23日、邳州市6月24日,灌南县7月2日(略迟),总体与去年基本一致。据铜山区7月23-24日林间虫情调查,林间第二代美国白蛾进入破网(幕)期,虫态大多以2-4龄幼虫为主,少数1、5龄幼虫,发育进度与2024年同期相当。截至目前,共有33个疫区县未监测到第一代成虫,超过全省疫区数量的一半。灌南县第一代美国白蛾成虫诱捕量远低于往年同期,首次出现零高峰期。睢宁县7月美国白蛾第二代幼虫期调查结果显示,有虫(网幕)样地占比2.5%,平均有虫株率较去年同期下降91.7%。铜山区7月下旬样地调查显示,平均有虫(网幕)株率为1.8%,共发现网幕215个,为近三年来较轻的一年。

杨舟蛾类食叶害虫在局部地段有反弹风险。当前杨小舟蛾世代重叠严重,第二代成虫羽化期已基本结束,林间以第三代老熟幼虫、蛹为主。全省总体仍处于“低虫口”状态,标准地危害程度轻微,各区踏查未发现显著危害状。南京市江宁区、徐州市铜山区、睢宁县,淮安市等地7月虫情调查显示平均虫口密度分别为0.03、0.05、0.30、0.38/50cm标准枝,危害均在轻度以下。虽然全省杨小舟蛾发生量显著减少,但苏北局部地区仍有成灾风险,如涟水县保滩街道零星地段虫口数量大于5条/50cm标准枝,呈中重度危害趋势;睢宁县第三代杨小舟蛾分布面积同比扩大28.9%,若遇极端天气,虫口数量或呈指数级增长。

据江苏气象资料分析,预计8月1日~20日平均气温全省一致较常年偏高1~2℃,降水量全省一致较常年偏少0~2成。高温少雨天气将影响美国白蛾和舟蛾类食叶害虫发育进度以及羽化、交配的进程,林间虫口密度上升风险较高。各地要加大食叶害虫监测预警力度,重点关注铁路沿线、高速公路、国省道、主要旅游干道两侧和风景名胜区成片林,及时准确掌握虫情动态,做好查防、补防工作,严防灾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