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各地动态
常州武进环太湖种质资源库:
“生态库”+“文化源”,激活生物多样性密码
发布日期:2025-07-02 08:58 浏览次数: 字体:[ ]

沿着太湖岸线向南,常州市武进区林业科技发展中心内,311亩的环太湖珍稀乡土树种种质资源库如一块“绿色芯片”,储存着“生态基因”。 

作为由江苏省林业局认定的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武进区环太湖珍稀乡土树种种质资源库成立以来,资源核心区以马尾松、白栎、短柄枹栎混交林为主,共有木本植物10科、18属、30多种,成为环太湖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活标本”。

“乡土树种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常州市林业工作站武进分站张副站长蹲在一株榉树旁解释。他回忆起小时候,村里的老榉树是孩子们的天然游乐场,夏日里村民在树下纳凉,冬日里拾捡落叶当柴烧。“现在很多村庄的老树种被外来品种替代,资源库就是要把这些‘记忆’保存下来,让后代还能认出‘家乡的树’。” 

种质资源库内原地保存铁冬青、合欢、盐肤木等环太湖乡土林木树种11份。2023年收集银缕梅、金钱松、大叶冬青、拐枣等种质资源13份。2024年根据当地地理气候条件,相继从宜兴林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舟山市林科院等地引进肥皂英、花叶石楠、三角枫(花散里)、紫楠、普陀鹅耳枥等特色种质资源共11份,对新增种质资源持续进行精细化养护。

资源库的价值远不止于文化传承。在今年新开辟的新品种试验场,纳塔栎、乌桕、榉树等潜在品种正接受“成长考核”:自然变异或人工诱导的新性状需连续2~3年观察稳定性,最快3年才能通过新品种认定。“你看这株纳塔栎,通过自然变异后,叶片边缘带有次色分布,但我们还要观察它明年是否仍保持稳定性和一致性。”张副站长观察着新苗的性状,用相机记录叶片展现出来的特异性,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生长数据。“每一棵新苗都可能成为未来生态链的关键一环。” 

种质资源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调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当前,环太湖珍稀乡土树种种质资源库正从“保存基因”到“挖掘生态价值”进阶,武进分局将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森林防火防护、种苗繁育等工程,为种质资源库的开发、利用提供更优质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