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各地动态
泰州泰兴市绿美乡村新图景:生态革命与治理智慧
发布日期:2025-10-16 09:29 浏览次数: 字体:[ ]

当一台形似“微型坦克”的智能农机缓缓驶过泰兴市济川街道联盟中沟众贤段时,两岸的杂草杂树在机械臂的精准操作下应声而倒,这场持续数日的生态攻坚战正以科技之名改写传统治理的生态革命。这场变革,是泰兴市以“绿”为底色,通过“林长制”“河长制”双轮驱动,将绿美村庄建设深度融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生动实践。当智能农机替代人工锄头,当党员红马甲取代政府包办,一个关于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命题正在这里被重新解构。

科技赋能:从“人海战术”到“智能革命”

在联盟中沟众贤段,750米的河道整治曾是令基层干部头疼的“硬骨头”。传统模式下,6名工人需要7~10天才能完成的清理任务,如今被两台智能农机压缩至4~5天。这种效率的质变,不仅源于机械替代人力的科技进步,更折射出基层治理思维的深刻转变——当“少投入、出效果”成为共识,科技赋能便不再是锦上添花的点缀,而是破解人居环境整治“投入-产出”悖论的关键钥匙。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工具替代。智能农机的引入,实际上重构了基层治理的成本结构:人力成本下降带来的资金节约,可以转化为绿化节点提升、生态廊道建设等更高维度的投入。这种“腾笼换鸟”的智慧,让有限资源在生态治理中实现了价值倍增。

机制创新:从“政府独唱”到“全民共治”

新联村的实践为这场生态革命提供了另一种注解。当7支党员环境管护小分队以“网格化”模式覆盖全村时,一个超越行政命令的治理生态正在形成。党员志愿者不仅是巡查员,更是文明劝导员、政策宣传员,这种身份的多重性,让环境治理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数据显示,村民自发参与使环境管护费用下降30%,这个数字背后,是基层治理从“行政推动”向“社会协同”的模式转换。

这种转换的深层逻辑在于,当政府将治理主体从“管理者”转变为“组织者”,村民从“被管理者”转变为“参与者”,生态治理便获得了持续的动力源泉。众贤村通过物业督查巡查机制巩固整治成果,新联村依靠党员示范带动激发群众热情,两种路径殊途同归,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只有让群众成为治理的主角,生态红利才能真正转化为民生福祉。

系统治理:从“单点突破”到“全域提升”

泰兴市的探索远不止于技术革新与机制创新。当“日清扫、周检查”成为常态,当绿化、硬化、亮化、美化形成联动,一个涵盖生态、生产、生活的治理体系正在成型。这种系统性思维,打破了以往环境整治“头痛医头”的局限,将河道治理与林网提档、道路整治与文明创建、智能设备与长效机制有机结合,构建起“点-线-面”立体化的治理格局。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种系统治理正在重塑乡村的发展逻辑。当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当环境品质提升生活品质,绿美村庄建设便超越了简单的环境整治范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泰兴市的实践表明,只有将生态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