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各地动态
常州溧阳立足自然禀赋 探索林业生态价值转换新路径
发布日期:2025-10-15 09:10 浏览次数: 字体:[ ]

溧阳市地处苏、皖交界,素有“三山两湖抱田园”的生态休闲区之称。由南山、曹山、瓦屋山、天目湖、长荡湖环绕,“溧阳琴廊”“十二望楼景观廊”镶嵌其中,220多个乡村旅游点、62个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星罗棋布,365公里的“溧阳1号公路”“串珠成线构面”,勾勒出溧阳全域的精致山水。林地面积50.79万亩,林草湿生态资源在江苏省排名前列。近年来,溧阳市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立足资源禀赋,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固碳增汇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创新资源流转,激活生态资产

南山竹海建立“反承包—再租赁”的流转模式,实现林地集中运营。村委会与村民签订《反承包协议》取得林地使用权,再租赁给开发公司,最终由竹海公司统一开发。通过点状征用开发,对需建设设施的林地(如步道、游客中心),办理农转用审批并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80%以上林地保持自然状态,经确认作为“配套景观”无需转用,维持生态功能的同时支撑旅游收益。天目湖推行“景观嵌入型长期承包”模式,与沙新村签订集体林地50年承包合同(2002—2052年),严格限定“不改变土地用途”,将林地有机融入景区,通过门票、游船等收益间接实现生态价值。

二、构建碳汇体系,打通转化通道

基于国土“三调”数据,在全省率先完成县域湿地资源全域厘定,通过2000余件各类样品分析,构建了图斑尺度的碳储量分布模型。通过创新建立了陆域湿地碳储调查评价方法体系,融合遥感与气象数据,实现碳汇量动态核算与监管,为碳汇交易提供科学计量依据。借鉴流域湿地修复经验,与周边地区建立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通过统筹生态补偿与联合管护,推动湿地碳汇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同时,强化政策保障激励,将湿地碳汇纳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推动“生态保护与开发权益挂钩”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湿地固碳项目,适度获得生态经营权。同时,通过构建纵横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将碳汇成效纳入区域考核等措施,形成“保护激励+责任追究”的制度导向,为集体林权改革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

三、深化产业融合,提升综合效益

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开发森林徒步、森林康养、自然研学等多元化产品,满足不同需求。一方面经济带动效益明显提升。强劲的森林生态旅游拉动本地餐饮、住宿、交通等关联产业,创造大量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天目湖国家森林公园2024年接待游客1213.82万人次(同比增长12.42%),实现旅游营业收入29.75亿元(增长8.41%),直接从业人员7000余人。同时,自然教育成果显著,天目湖镇2024年接待自然教育及研学团队90余批次,约7000人;自然教育近年成果亮相2024年全国自然教育大会,天目湖自然教育项目受邀参与第八届IUCN亚洲保护大会展示,天目湖自然学校获评生态环境部“自然学校能力建设项目试点单位”、“爱丁堡公爵国际奖活动基地”。

四、推动社会参与,形成共建格局

推动构建“政府引导+专业机构+村集体”协同机制,将湿地管护责任与碳汇收益挂钩,引导周边农户参与生态监测、植被维护,拓宽农户增收渠道。以明晰的湿地林权权属为基础,联合研发了湿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绿色金融产品,成功支撑地方绿色碳汇增值投资7000余万元项目落地,通过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联动,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增强湿地保护意识,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湿地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湿地保护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