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2024年全球活动主题为“连接人类与地球:探索野生动植物保护中的数字创新”。近年来,越来越多科技手段被运用到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去年10月27日,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文简称“盐城珍禽保护区”),20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振翅高飞,这是朱鹮首次在中国东部沿海湿地野化放归。其中有12只被戴上了卫星跟踪器。记者日前实地走访盐城珍禽保护区,了解朱鹮在黄海之滨重回自然背后的故事。
图片2023年10月27日在盐城放飞的朱鹮。周晨曦/摄
在历史分布区重建迁徙种群
2月28日上午,记者在盐城珍禽保护区中实验区,跟随独特的鸣叫声,看到一只粉红色的大鸟从树林上空飞过。盐城珍禽保护区管理处鸟类研究中心李洪磊告诉记者,那便是放飞的朱鹮。
2023年6月,首批10只朱鹮从浙江省德清县下渚湖湿地朱鹮繁育基地运抵盐城,李洪磊是当时接应朱鹮的工作人员之一,他还参与了朱鹮的野化放归训练、监测等工作。“目前保护区内还可监测到9只朱鹮在野外活动,其中5只身上有卫星跟踪器。”李洪磊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卫星跟踪器传回的历史轨迹数据,过去50个小时,这些朱鹮主要在野化笼舍周围几公里内活动。
朱鹮又名朱鹭,俗称红鹤,体态优美,素有“东方宝石”之称。据文献记载,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由于环境污染、食物缺乏、过度采伐、非法猎捕等因素,上世纪30年代以来数量急剧降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朝鲜半岛、俄罗斯朱鹮相继绝迹,日本朱鹮种群濒临灭绝。1981年5月,7只野生朱鹮在陕西洋县被发现,当时被认为是全球仅存的野生朱鹮。此后,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强,朱鹮数量大幅增长,2023年11月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全球朱鹮种群数量达到1.1万只,我国主要集中在陕西秦岭。
图片2023年10月27日在盐城放飞的朱鹮。周晨曦/摄
江苏,是朱鹮的历史分布区。去年5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同意从浙江调拨20只朱鹮,用于在盐城珍禽保护区实施野化放归。“陕西是朱鹮保护发源地,但集中在一个地方,如果发生大规模疫病或者自然灾害,有可能‘全军覆没’。随着异地保护的朱鹮越来越多,也开始尝试野化放归。”盐城珍禽保护区朱鹮野化放归项目负责人王凯红告诉记者,盐城珍禽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海岸带保护区,此前有过系统野化放归人工繁育丹顶鹤的工作经验,在多方协作下,重建中国南方朱鹮种群的尝试开始了。
第一课是适应沿海湿地环境
这些在浙江德清长大的朱鹮,来到盐城的第一课是适应沿海环境。“朱鹮从德清运输过来,路上要6个小时,肯定不能再去刺激它,要先放到隔离笼舍里观察30天,等身体没有异常、采样检疫合格后,才会放到野化笼舍里。”李洪磊说,换笼前,团队挑选了一些看起来比较健康的朱鹮,给它们佩戴了卫星跟踪器,“我们选择的跟踪器型号重量大约是22克,绑在背部,上面有太阳能板,每小时更新一次位置。”
在盐城珍禽保护区实验区的一片树林里,记者看到了用绿网围起的野化笼舍,一侧与河道连通,还有几个深浅不一的水池,滩涂上除了几棵树外,还有人工搭建的栖息架,高处共安装了四个监控摄像头。
“朱鹮在内陆是一种淡水生物。沿海地区有潮汐,野化笼舍跟沿海水系连通,这样笼舍里也能有自然的潮涨潮落,海水会把朱鹮的粪便、羽毛、食物残渣等带走,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食物。我们在笼舍里建造了水池,落潮后岸上的水池里也有水,看看朱鹮能否适应盐度比较高的水。”李洪磊说,参照河南的野化训练标准,每只朱鹮野化训练的占地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盐城珍禽保护区建设了约1200平方米的野化笼舍,为朱鹮准备了十余种滩涂常见的食物,还放置猛禽模型、播放猛禽声音来刺激它们飞行,锻炼其在野外躲避天敌的能力。经过3个多月野化训练,朱鹮适应了沙蚕等6种滩涂食物和海水浴。
截至今年2月29日,监测到15只朱鹮存活,其中6只被救护在笼舍里,剩余9只在野外活动。对比其他地区朱鹮野化放归相关研究和报道,盐城珍禽保护区初次野化放飞朱鹮的存活率并不低,但放飞后朱鹮的死亡仍然给项目组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后台长时间没有数据回传,或偏离上一个位点位置较远时,我们就会出去找。卫星跟踪器还会回传温度,一般来说要比正常气温高,比鸟的体温低,如果跟外界气温一致的话,那这只朱鹮很有可能遭遇不测了。”在卫星跟踪器的辅助下,李洪磊找到了放飞朱鹮的死亡地点,“有些朱鹮晚上不上树,就可能被夜行性兽类捕食。”
盐城珍禽保护区管理处鸟类研究中心蔡新杰现在常驻野化笼舍附近的小木屋里,为了减少人为活动对朱鹮的影响,他主要通过高清监控摄像头来远程观察笼舍内朱鹮的行为,每天还要定时分5次外出观察野外活动的朱鹮,并在天黑前为朱鹮补饲泥鳅、鲫鱼等,防止它们冬季白天吃不饱,“繁殖期过后会减少或者暂停补饲,培养它们在野外觅食的能力。”
“只有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才可能形成一个稳定种群。今年繁殖期刚开始,我们没办法预计后续情况。”李洪磊说,目前盐城珍禽保护区内的朱鹮数量较少,未来3—5年内,要先看朱鹮能否适应沿海环境,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可持续稳定的野外种群,逐步扩散,最后再考虑异地放飞等多种措施,尝试建立迁徙种群。
放归需要长期科学监测评估
在野化放飞朱鹮前,盐城珍禽保护区还曾放归过人工繁育的丹顶鹤。2013年,由北京动物园牵头,多家单位合作率先开展丹顶鹤野化放归项目。
“当一个物种的种群在主要分布地低于500只时,这个物种就濒临灭绝了。丹顶鹤全球总数不到3000只,迁徙种群以西部迁徙路线为主,但监测显示该路线的丹顶鹤数量在持续减少,只有不到1000只。当时国内圈养丹顶鹤种群数量较多,便开始研究能否将圈养的丹顶鹤经训练后,放归到野外。”北京动物园研究员崔多英主持该项目,他告诉记者,几乎90%沿西部路线迁徙的丹顶鹤都在盐城越冬,项目组在丹顶鹤重要栖息地林甸和盐城珍禽保护区共放归16只丹顶鹤,其中14只在盐城。
“考虑到丹顶鹤的濒危程度,首先尝试软释放。饲养员要穿白色衣服,伪装成亲鸟在喂养。放归前在保护区建立过渡笼舍,并投喂食物,一段时间后再打开笼舍让它自由出入,并逐渐减少投喂,让丹顶鹤主动探索周围。”崔多英说,放归丹顶鹤佩戴了卫星定位信号发射器,监测显示移动距离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并远离笼舍,放归一年后,野外共成功存活了9只。
立项初期,盐城珍禽保护区管理处资源调查与监测科工程师赵永强就参与其中,持续跟踪监测放归的丹顶鹤超过10年。“它们主要在保护区核心区活动,目前没有发现直接参与迁徙。2017年,借助无人机拍摄到有2只丹顶鹤分别在野外配对成功,成功繁育了小鹤。”赵永强说,卫星追踪器有使用年限,几年后就没信号了,结合野外现场观察,从2017年至2022年,共监测到这2只丹顶鹤在野外繁育了8只幼鹤。
“野生动物保护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是非损伤,无法确保捕捉丹顶鹤的时候不对它造成损伤,所以没有再捕捉小鹤安装卫星追踪器,但并没有间断野外观察研究。”崔多英说。
“加上救助放飞的野生鸟类,目前保护区已给17种鸟类佩戴过卫星追踪器,关注这些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盐城珍禽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陈浩说,除了卫星信号追踪,保护区近年来还运用雷达监测风电场对鸟类的影响、研究湿地鸟类视频监控智能识别系统等,不断完善科研监测体系,并修复核心区近7.5万亩湿地,持续改善野生动物栖息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