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 学习贯彻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坚定走好我省沙区绿美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发布日期:2023-06-19 09:13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3年6月9日,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每周一集中学”学习会上,局造林处支部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处室业务工作开展了研讨交流。

与会党员干部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林业事业的一件历史性大事,具有里程碑意义。总书记高瞻远瞩、把脉定向,发出坚决打好新时代“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的总动员令,令人振奋、催人奋进。作为新时代的务林人,大家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致认为要持续发扬我省攻坚克难的造林治沙精神,坚定走好沙区绿美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我省沙化土地主要分布于大沙河和黄河故道地区,涉及我省徐州、淮安、宿迁、盐城等4 个市的 15 个县(市、区)。建国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沙区大搞植树造林、修渠挖河、增施有机肥等生物和工程措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2003-2022年全省沙区累计开展造林421万亩,目前沙区林木面积达到679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了27.64%。通过系统治理,现在我省沙化土地面积逐渐缩小,沙地基本得到固定,生态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风沙危害大为减轻。丰县的大沙河和苗城河流域,过去曾是“无风三尺沙,黄土埋庄稼,只见苇草不见粮,年年闹饥荒”的穷地方,如今到处是绿树成荫,花果飘香,林茂粮丰,各业兴旺。根据对黄河故道林网防护效益调查观测,林网在树高25倍范围内比旷野风速降低20-25%,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4-13%,提高相对湿度16%,最高气温平均降低0.5-1℃。农田林网可使小麦增产16-20%,棉花增产10%,水稻增产4-10%。

我省在多年的治沙造林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做法。一是变“部门工作”为“社会共识”。防沙治沙不仅关系到沙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大事,而且与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单靠哪一部门都不行,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依靠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2003年起,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建设绿色江苏的战略目标,将黄河故道的治沙工作列入绿色江苏建设重要内容。2023年省政府将“建立高质量黄河故道生态廊道富民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列入了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多年来,沙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均将治沙造林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绿委办、林业、农业农村、交通、水利、财政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农户个人积极参与,形成了全民会参与、全民共享、全民受益的治沙造林氛围。 二是变“一元效益”为“多元效益”。我省以往的治沙造林,农民参与度不高、群众积极性不高,以至于林草植被保存率低下。新世纪以来,各地认识到就治沙抓治沙,就生态抓生态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变“一元效益”为“多元效益”,把生态效益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抓出成效。多年来我省沙区坚持治理风沙危害的同时,发展杨树、经济林果和林木种苗等产业建设,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丰收。三是变“多快好”为“好快多”。为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沙地资源,我省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在部署防沙治沙工作中,强调质量第一,突出一个“好”字,提出治沙工作必须从“多快好”向“好快多”的方向作战略调整。主要做了以下几点:一是加强科学规划,强化“三网”建设和林农复合经营;二是大种绿肥,多施有机肥,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三是因地制宜,选准选好植被新品种,推广栽培新品种新技术;四是坚持“三分治七分养”,对治理后的沙地,抓好养护,巩固防沙治沙的成果。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尽管我省防沙治沙工作初战告捷,但正如总书记强调的,防沙治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作为防沙治沙职能处室,下一步要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指导沙区各级坚定不移走好我省沙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发展道路。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发动,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宣传沙区植树造林和农田林网等生态建设的不可替代作用,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居安思危意识,在新形势下尤其要切实巩固好治沙造林成果,坚决防止已治理土地反弹。要进一步挖掘沙区造林潜力,做到见缝插绿、宜栽尽栽,大力开展绿美村庄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持续增加绿化总量、提升绿化质量、打造绿美精品,持续为改善沙区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贡献林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