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发挥林长制治理效能的开局之年,苏州市紧紧围绕森林资源“一增、二稳、三防” 总体要求,高质量推进林长制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健全林长制度体系,高标准完成“规定动作”
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林长制工作总要求,构建属地负责、党政同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一是明确责任体系。全市共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3022名(市级林长3名、县级林长46名、镇级林长286名、村级林长2687名),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健全制度体系。出台市级林长会议、巡林、督查、信息报送和公开等配套制度4项,制定2022年林长制重点工作11项、细化任务清单3个。2022年,全市累计召开各级林长会议150余次、开展巡林2000余次,切实推动林长制各项工作落细落实。三是完善考核体系。出台林长制激励措施实施办法,开展2021-2022年度县级市(区)评选,充分调动和激发各地保护发展林业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发挥优势搭建联动平台,打好部门协同“组合拳”
发挥林长制强大的制度优势,实现林业工作由过去的部门“独角戏”到党委政府统筹下的“大合唱”。一是创新野生动植物保护机制。由市林业、发改、公安等21个部门建立了苏州市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制度,并在省内率先将法院、检察院纳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创新建立“林长制+联席会议”协作机制,健全野生动植物案件行刑衔接机制,有效拓宽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朋友圈”。二是实施“一山一策”山体保护。根据市委主要领导提出的“把苏州的每一座山都要保护好”的要求,对全市161座山体进行了摸底调查,初步划定山体保护范围,启动专项规划编制。近期针对我市知名度较高的登山健身步道——“灵白线”,由市林业部门牵头,会同体育、资源规划等8部门,制定了专项方案,实施环境整治、推进植被恢复,全力将“灵白线”打造成生态、环保、安全的登山健身步道。三是开展古树名木专项整治行动。摸清全市2308株古树名木、1万余株后备资源家底,市林业、公安部门建立打击侵害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定期调度机制,实现信息互通,加大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古树名木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守护好“绿色活化石”。
三、深入开展特色重点工作,塑造苏州样板“新名片”
以林长制为抓手,坚持全域覆盖、全民共享的发展思想,推动全市绿色空间提档升级、生态屏障巩固发展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一是高标准开展“公园城市”建设。出台《苏州市“公园城市”建设指导意见》,全面构建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的绿色空间,打造“公园+”苏式生活典范,今年以来全市共完成造林绿化4083亩、森林抚育3万亩,新增及改造绿地约339万平方米,建成省级森林步道2条、口袋公园70个,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二是高规格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8大类30项重点工作。在省内率先出台《苏州市“十四五”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修复实施方案》,并在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进行了湿地保护管理经验交流。三是高水平打造“太湖生态岛”。启动环太湖湿地带、碳汇林等一批生态项目,在吴中区居山湾打造全省首个综合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吴中区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一期)被全国水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列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典型案例。四是高品质推进“见缝插绿”。以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六个区中心城区见缝插绿工作,共排摸出“见缝插绿”地块813个(小微绿化241个、街角绿化439个、口袋公园133个)、面积54万平方米、资金投入1.7亿元,科学规划,有序推进,进一步盘活道路周边、背街小巷、社区等小微空地,为百姓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生态游憩空间。
下一步,苏州市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推深做实林长制各项工作,加快形成具有苏州特色的“山水林园湖”一体化布局,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苏州样本”,开创苏州林业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