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泗洪县科学拓展造林空间,大力推进国土绿化,2021年全县林木覆盖率达27%,比2017年提高4.32个百分点。对比“二调”“三调”数据成果,在全县耕地面积稳中有升的同时,林地面积也从3310.9公顷增加到6785.3公顷,实现数量翻番。
泗洪县科学统筹耕地保护与国土绿化,坚决避免耕地非粮化问题。五年造林19.4万亩,成片造林面积连续三年全省县级第一,随着造林面积的增长,宜林地逐渐减少,造林空间越来越有限,为破解这一难题,泗洪县把目光聚焦到了“围村林”上。
长期以来,泗洪县在村落发展过程中,村庄周边形成的“围庄林”面积、林木蓄积量在全县四旁树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新一轮的镇村布局规划中,该县整合增减挂钩、土地综合整治等政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对县域1359个自然村中的780个进行搬迁撤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土“三调”技术规程,选择先行试点。
试点坚持以集中连片、生态优先、市场化运作为原则,将生态涵养高的龙集镇水源地为试点,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对原址闲散宅基地、打谷场进行回收、拆除、整理,优化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将水源地周边691.5公顷土地用于营造水源涵养林,把其中靠近水源地的183.4公顷旱地置换为永久性林地,营造耐湿的水杉林、池杉林,外围营造508.1公顷果材兼用林。在试点基础上,引入企业、合作社等进行承包造林和土地经营,投入社会资本6200余万元用于造林和周边土地综合整治。
同时,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现代”的发展定位,在镇村级河道、道路两侧挖潜造林,用好“边角料”地块,开展两河三堤东堤生态廊道等44项绿化工程,以碧根果为“围庄林”主打树种,与西南岗地区的未利用地连成一片,打造集生态、景观、经济多重效益于一体的林业产业带。
通过创新探索“围庄林”置换,探索出平原地区绿化用地的新路径,促进耕地保护与造林“两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