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湿地保护 七处热点
发布日期:2022-11-10 09:58 浏览次数: 字体:[ ]

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地。 付洛摄

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致辞中宣布,重点建设三江源、青海湖、若尔盖、黄河口、辽河口、松嫩鹤乡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

三江源:中华水塔 生命之源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正式设立的首批国家公园之一,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唐古拉山以北,东昆仑山以南,北羌塘高原以东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区,总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整合的8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15.32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的80.18%。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这里广泛分布的冰川雪山、高海拔湿地、高寒草原草甸,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供给地,每年为流域18个省份和5个国家提供近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是数亿人的生命之源,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为高寒生态系统典型代表,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类型丰富,结构功能完整,因持续发挥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里发育和保持着大面积的原始高寒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也是我国面积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

三江源也是全球高寒生物资源宝库。这里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孑遗物种,进化发育了大量适应高寒生态环境的特有物种,素有“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之称。三江源记录有唐古红景天、喜马红景天、羽叶点地梅、水母雪兔子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种,雪豹、藏羚、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金雕、胡兀鹫、重口裂腹鱼、厚唇裸重唇鱼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4种,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文化传承悠久。世世代代生活在三江源的原住民对脆弱高原生态环境和珍贵自然资源有着深切体验,创造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态文化,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朴素生态理念世代相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湖:物种宝库 璀璨明珠

青海湖是世界最大高海拔低温湖泊,也是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泊和中国最大湖泊。青海湖水体面积约462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湖岸线长约360公里,是国际重要湿地,被冠以“中国最美五大湖”之首。

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青海湖流域是全球高原湖泊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青海湖流域处于祁连山针叶林-高寒草甸生态地理区与青海江河源区高寒草原生态地理区的重要交错地带,是一个原真完整的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山水林田湖草冰沙”多样化生态地理要素,是我国西部完整的陆域和水域生态系统集成。

作为青海湖裸鲤、普氏原羚的唯一栖息地,全球鸟类重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地,青海湖流域是高原生物基因库。流域是青藏高原生境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既是中国大型食肉动物最主要的庇护所之一,也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和中转站,更是高原特有物种青海湖裸鲤、普氏原羚的唯一栖息地,堪称高原生物生态的天然廊屏。流域内维管束植物有74科269属759种、野生脊椎动物有27目70科209属340种、鱼类资源有2科3属6种,鸟类种数达230种。2021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较2017年增加33.6%,达到10.85万吨;普氏原羚数量较2017年增加120.5%,达到2800余只,湿地栖息水鸟数量较2012年的26.2万只增加1.2倍,达到57.1万只,成为中国候鸟繁殖数量最多、种群最为集中的繁殖地。

作为多民族交融的要道通衢和文化融合地,青海湖源远流长的生态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青海湖自古以来便是中原地区进入藏区的重要休息转换站,承载着交通、文化、商贸等方面沟通交流的重要功能,是历代游牧民族的草场,是青海游牧文化最精华的地带。流域内有游憩资源单体307处,有各类历史遗迹90处,其中,遗址遗迹类79处,摩崖题刻类10处,纪念地类1处。流域内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0项。

若尔盖:高寒湿地 若诗若画

黄河流经若尔盖,与白河、黑河、贾曲河等众多大小河流汇合交融。若尔盖湿地每年为黄河补水量约44亿立方米,占黄河兰州断面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14.3%,占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8.9% ,是名副其实的“黄河蓄水池”。

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区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包含现有11个自然保护地,其中四川片区6个、甘肃片区5个。这里拥有青藏高原东缘最具代表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和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貌和高寒气候特征,使其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而独特的关键地区之一。

若尔盖生物资源丰富,有原核生物82种、真菌21种、高等植物1482种、脊椎动物548种。该区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和中亚-印度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和停歇地,为2000只左右的黑颈鹤提供了繁殖栖息地,种群数量占全球的1/10。每年有10余万只候鸟在此迁徙、停歇、过境。区内90%以上鱼类是青藏高原特有种,丰富的动植物物种及其特有性,使四川若尔盖湿地和甘肃尕海湿地、黄河湿地成为国际重要湿地。

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区还是雪豹、林麝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聚集区,也为红花绿绒蒿、羽叶点地梅、山莨菪、洮河红景天和冬虫夏草等珍稀植物提供了优良的生境。

若尔盖湿地是青藏高原东部的重要碳库和碳汇,同时也是青藏高原甲烷的排放中心之一。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区的泥炭干重达19亿吨,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保存较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泽。若尔盖泥炭沼泽湿地的有效保护与科学恢复,对中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

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区既有优美丰富多样的高原湿地景观、壮美的草原景观,又有以“野、秀、奇、险”著称的峰林、峰丛、溶洞溶蚀地貌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形成了秀丽的高原风光。这里自古便是唐蕃古道跨越黄河首曲的通道和丝绸之路南线的必经之地,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都曾在这里驻足,历史上的吐蕃文化、吐谷浑文化也曾在这里交流融合。

黄河口:河海交汇 天下奇观

作为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黄河口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人为活动最少的区域,是我国海陆变迁最活跃、面积增长速度最快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留了完整的造陆过程,拥有草本沼泽、沿海滩涂等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是世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位于黄河入海口处,总面积约3518平方公里。主要依托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口国家森林公园、东营河口浅海贝类海洋特别保护区、东营黄河口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东营利津国家级底栖鱼类生态海洋特别保护区、黄河口半滑舌鳎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东营莱州湾蛏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等8个自然保护地划定。涉及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河口区和利津县等3个县(区)10个乡镇(街道),将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内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珍稀鸟类栖息地、水生生物产卵场和索饵场等生态系统最重要、保护价值最高的区域全部划入核心保护区严格保护。

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横跨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两条鸟类迁徙路线,是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丹顶鹤重要越冬地和集中分布区、卷羽鹈鹕东部种群最大的迁徙停歇地,在全球候鸟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是渤海营养最丰富的区域,是水生生物重要产卵场、索饵场和重要种质资源库。

同时,这里还有独特的河海交汇景观。黄河三角洲是黄河东入渤海造陆形成的地质景观,是我国海陆变迁最活跃的三角洲,具有黄河、渤海两大水文景观。黄河汇入渤海时,在海面形成一道明显的黄蓝分界线,泾渭分明,是世界独特的自然奇观。

辽河口:飞鸟翔集 海豹出没

辽河三角洲是中国最北端河口湿地、最北滨海湿地,拥有中国最北海岸线。位于渤海辽东湾的顶部、辽河三角洲中心区域的辽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保存有全球温带典型完整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河口湿地景观,是国际鸟类迁徙路线关键区域和西太平洋斑海豹重要繁殖地,对维护辽东湾生态安全、推动辽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辽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面积约17万公顷。涉及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辽宁大凌河口国家级海洋公园等8处自然保护地。

辽河口湿地是具有冻融特色的中国最北河口湿地,季节性冰凌、凌汛、冻融等气候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交换特征,成为全球温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最完整的湿地之一。

这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关键区域,是该路线候鸟北迁的最后一处补给地、南迁的第一处停歇地。据统计,辽河口记录有鸟类303种,每年在此区域迁徙、停歇的候鸟为数百万只以上。

被誉为“中国最美六大沼泽湿地”的辽河口湿地拥有全球最大的芦苇荡和最美的红海滩,是辽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最核心的景观资源。近年来,辽宁省通过实施“退养还滩”恢复最美生态滩,绿苇红滩、鱼鸥翔集、人海和谐,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金名片”。

辽河口湿地是全球黑嘴鸥分布最北、居留期最长、营巢密度最大、繁殖成活率全球最高的繁殖地,也是丹顶鹤大陆西线群体繁殖的最南限和自然越冬地的北限,是其迁徙途中必经的主要停歇地,对于西线丹顶鹤种群维持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同时,丰富的生物资源使辽河口成为西太平洋斑海豹全球8个繁殖地中的最南端繁殖地,2022年在辽河口入海口上岸的西太平洋斑海豹最高峰值达253只。

松嫩鹤乡:蒹葭苍苍 鸟类天堂

松嫩鹤乡国家公园候选区涉及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5500平方公里,占松嫩鹤乡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的90%左右。

这里是鹤鹳类珍稀禽类重要的迁徙繁殖地。松嫩鹤乡国家公园候选区是全球“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经该区域迁徙或在此繁殖的鸟类超300多种,种群数量超过20万只,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约60种。我国分布的9种鹤类有7种在此停歇繁衍,被誉为“世界鹤乡”。

这里是湿地草原复合生态系统典型代表。松嫩鹤乡国家公园候选区位于东北松嫩平原草原湿地区,该区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生态系统类型以温带沼泽、温带草甸草原为主,分布有扎龙、莫莫格2处国际重要湿地,具有全球保护价值,保存有我国高纬度地区最完整原始的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类型。

作为松嫩鹤乡国家公园候选区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涉及黑龙江、吉林、内蒙古3省(区),始建于1979年,1987年晋升为国家级。

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原生性东北亚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特征显著,有高等植物468种、鸟类269种、鱼类46种、兽类21种、两栖类6种、爬行类2种,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网络中具有典型意义。

扎龙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芦苇沼泽湿地,面积达2100平方公里;是野生丹顶鹤数量最多的地区,世界上野生丹顶鹤3000余只,扎龙野生丹顶鹤就有300余只;是世界最大的人工丹顶鹤繁育基地,扎龙人工繁育丹顶鹤数量已达600余只;是鹤类种类最多的地区,世界上共有鹤类15种,中国有9种,扎龙保护区就有6种。

国际红树林中心:湿地保护 智慧共享

从全球范围看,红树林依然面临巨大威胁,全球红树林保护恢复任重道远。国际红树林中心作为履行《湿地公约》国际合作交流和科技服务平台,将主要开展技术交流、合作研究、宣教培训、示范项目,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助力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把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出了一系列强化湿地保护修复、加强制度建设的决策部署,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西北海金海湾红树林保护区时指出,保护珍稀植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潮间带珍贵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消浪护堤、保护渔业资源、净化海水、维持生物多样性、储存滨海蓝碳、丰富海岸景观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被誉为“海岸卫士”和“消浪先锋”。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及2020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我国现有红树林地面积2.71万公顷(不含港、澳、台),目前已建立51处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和6处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大力推进红树林保护和修复,国家林草局一直将红树林作为湿地保护的重要内容,进行整体谋划、全面保护,全力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成效显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开展了红树林专项调查,摸清了全国红树林底数,建立了红树林专项调查数据库;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要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万公顷,并将按年度红树林造林合格面积40%给予地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计划奖励;国家林草局成立了红树林监测评估中心。

2021年12月以第102号主席令签署的《湿地保护法》,就红树林保护专门设置了多个条款,明确要求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红树林,除因国家重大项目和防灾减灾等项目外禁止占用红树林,我国红树林已受到法律全面保护。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了《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将红树林湿地纳入保护修复重点支持范围。国家林草局正在组织编制《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规程》国家标准。

深圳市红树林资源丰富,红树林科研多次获奖、成果显著,国际合作经验丰富,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有利于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促进红树林国际合作交流。

国家林草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树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施行《湿地保护法》,做好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督促指导深圳市建设好运行好国际红树林中心,尽快建成共享共用共益的国际平台,为全球红树林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