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各地动态
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将盐碱地变为东部沿海最大的平原森林
发布日期:2021-05-24 10:31 浏览次数: 字体:[ ]

美丽的黄海之滨,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她每天迎着朝阳,向着大海一刻也不停歇地生长,每年向海而生150米,这里就是江苏东台。在这片中国最年轻的土地上,五十多个春秋,茫茫盐碱荒滩,奇迹般地“长”出了一片绿洲——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总面积6.8万亩, 森林覆盖率超过80%,负氧离子浓度平均4000个每立方厘米。近10万株平均树龄30年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银杏编织成的绿色穹顶,国内独一无二;40.9千米的绿色长廊森林景观,国内最长。

半个世纪,几代林工,前赴后继,拓荒造林,成就了这片中国东部沿海最大的平原森林,这是黄海之滨的奇迹,是江苏大地的绿色传奇,是美丽中国的一个缩影。森林内,652种植物茎叶挺立,342种野生鸟类婉转啼鸣,30余种兽类相守相伴…林深径幽,天地寥廓,飞鸟掠过树梢,啾啾细鸣,回绕林间。笼盖四野,林风习习,拂动丝丝清凉,极目之间,绿树天涯。“一片一片小小绿色手掌,尖尖树梢触到白云之上……侧耳听风,人在水杉中行……”跟着这首《水杉语》,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森林,打开绿色档案,聆听海风细语,领略黄海林工精神,感悟沧海森林的变迁。

1965年8月31日,中共东台县委决定:在沿海滩涂几万亩荒地上,建立一座林场。两个月后,东台县林场成立,由18人组成的“先遣队”开赴林场。这18名年轻人,后人称他们为“十八勇士”。白茅走尘沙,盐霜刺眼花;草棚漏星月,蚊子苍蝇大……”这是当年的顺口溜,也是“勇士们”生产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林场新建期间,“勇士”们是“将士遵命,自己动手”。白天,往来于东台河闸与二区之间搬运砖头;夜晚,借住在草荡管理所。手上磨出了老茧,脚下打起了血泡,身上被蚊虫叮咬出肿块,嘴里吐不净沙尘。20多天过去了,8间砖砌墙和草盖顶的场部落成。大体分配:2间作为职工宿舍,2间作为食堂,4间作为办公室。房间窄小,但是能够容身。面积不大,但足以让一个单位崛起了!“困难不要讲,办法自己想!”这句口号流传了若干年,乃至今日还在沿用。然而,东台林场的拓荒者是以坚韧的毅力来付诸行动的。场部边上有一口水塘,不说塘水味道咸中带涩,天热的时候还经常泛起泡沫,这便是生活用水源。喝的水靠牛车从十多公里外的东台河闸拉来,滴水如油。吃只能靠糙米勉强填饱肚子,叶绿素、维生素根本不知为何物,油水更是奢望,许多20多岁的年轻人已是华发早生。困难并没有吓倒这群年轻人。开沟引水,降盐爽碱;挖塘栽树,培苗管护。 1968年,东台成立“五七干校”,与林场合并。干校500多名干部的人脉资源及行政效能给东台林场带来了第一次发展机遇。修路、打水井、通班车……林场生产生活基本条件有了明显改观。1972年,干校迁址,林场恢复了原单位建制。1973年,东台500名知青分三批来到林场,林场迎来了大发展的时代。在痛苦与劳累的煎熬中,知青们砥砺前行,坚强跋涉,一步一个脚印耕耘青春,挥洒汗水。树木一节一节长,光阴一寸寸长。面向大海,在茫茫滩涂上,几代林工艰苦奋斗,筚路蓝缕,栽种下希望与梦想。数万亩荒滩,该种什么树?怎么变林场?拓荒者们经过各种尝试,一度希望渺茫。那个时候的林场还是一片不毛之地,第一个问题就是改碱。改碱经过了几个过程,先是长耐碱的盐蒿、茅草、白茅,之后便栽种田箐、刺槐,为土壤增加肥力。然而,时间一长,刺槐生长慢、经济效益不高的弊端愈发显现。在林场技术员的试验下,1971年,竹子首先在荒滩上扎下了根。起初,他们是遍地开花式地在塘边、圩子、平田里小片试种,发现堆土较高的地方竹子长势最好,于是,他们便把塘边和圩子上的竹子作为母竹移栽到地里长。为改善盐碱地熟土薄的状况,移植过程中采取了塘底撒洋灰、埋青、养羊的方法为土壤增加肥力。为保持竹苗根部的水分,他们随挖随栽,竹子成活率达到了90%。探索还在继续。从兰考捎回的泡桐苗立不了根、漆树苗让人过敏难耐……他们又盯上了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可首批苗栽下去,没几天就被盐碱“烧”死了。1974年,林工们从江都购买了水杉小苗,技术人员想出了新办法——上段剪杆扦插,下段排植;为防止水杉苗烂根,改喷水为漫灌;为防止水杉苗被晒伤,不停地在田里喷水,保持苗上有水珠。一到刮风下雨天,草帘子就会被吹走,半夜都要起来几次去盖帘子。灌溉也是夜里进行,夜里水站不用水,技术人员就到水杉地去放水。一次又一次,技术员们趴在半遮阴的林棚下做试验、观察、记录水杉苗生长。当羽毛般的新叶萌出,林场沸腾了!经过不断探索,他们发现,苗圃低洼的地方水杉容易活,于是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水的浇灌要讲科学。盐碱地不及时放水,极易返碱,烧死水杉苗。于是,林场人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漫灌法,即在苗圃用水漫灌后,放去水,干了之后再漫灌,如此反复,大大提高了水杉苗的成活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盐碱地上种成水杉的消息长了脚,没多久,前来学习的人络绎不绝。通过种植水杉、繁育苗木,东台和周边县市的林工们找到了新的致富路。在盐碱荒滩上植树造林,不身临其境,无法想象有多困难。朴实睿智的东台林工针对盐碱荒滩特点,历尽艰辛探索挖沟引水降盐,栽植绿肥改碱,改土栽树植绿,调整林业结构,循序渐进,锲而不舍,打破盐碱地上不能栽植水杉的先例,把连片的竹海打造成美丽景观,实现了从卖树木到卖风景的转换。

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周边县市一些林场也仿效“分田到户”搞起了“分林到户”。咔嚓嚓,成片的大树被拦腰斩断,运走了;哗啦啦,成堆的票子被换回来,进了腰包。没了树,无所谓林;没了林,林场也不复存在。“砍林种田绝对不可以!”这是那时东台林场人的信念。不动一棵树,不损一片绿!林场靠树,底线不能丢!心里憋着的这股劲儿,激出了林场人更强的斗志!很快,全场职工集思广益摸索出“间伐”的路子:根据树木发育、自然稀疏规律及森林培育目标,适时适量采伐部分林木,调整林间密度。这样做,既保证林场林木亩均收益逐年增高,又做到林地总量不断增加。一直在默默拓荒的林场人,第一次尝到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实惠。思路一活天地宽。事实证明,林场人越节制,大自然的回馈就越慷慨。林间套种作物的办法也被想出来了。用这个法子,不误苗木生产,又能有所收益,一举两得。躬身实践,林工们发现,高秆植物在林间不适宜种植,一来和树木争夺营养,二来林间光照不足。最好套种的还是黄豆,种植黄豆的林子,树木反而长得好。很快,林子里又养起了鸡、鸭、牛、羊、猪、蜂、蚕……多余的树枝也成了宝——林场办起了纤维板厂、木器厂,后来又兴建了针织厂、家具厂,生产的产品供应学校、敬老院、宾馆,还大批量销售到工厂和企业。睿智的东台林工们探索出越来越多的致富门路,享受着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以林为主,多种经营;以短养长,全面发展”成为东台林场的经营策略。林场在植树造林的同时,通过“生态+种植”、畜牧、工厂等多种方式不断增加林场收益改革的十年,东台林场经历风雨而不飘摇,林场人经历“阵痛”而志向坚定,守正创新,在改革的熔炉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东台林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娄勤俭书记视察黄海森林公园时感叹的:当年在荒滩上种下这片林子不容易,历经改革大潮保住这片林子,更不容易。是的,当年的沿黄海之滨的海防护林,从南到北,数个林场都在改革中“华丽转身”,林被毁,蓄林量迅速萎缩。唯有“保守”的东台林场人守正创新,“林”魂不丢。林场人坚守绿色不动摇,赓续传递生态文明建设的正能量。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理念指引下,东台人替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4年6月22日,东台林场被江苏省林业局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命名为东台黄海森林公园。自此,这片林子以绿的灵魂和风骨净化着每一个清新而宁静的日子。

2009年9月5日,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到东台调研,来到黄海森林公园,连声赞誉:金东台、大东台、美东台。2010年3月12日,规划总面积10.5万亩的东台沿海新林场建设正式启动,以森林公园为基础,按照耐盐树博园、森林保育区、生态游乐区、森林宜居区和产品开发区的“一园四区”空间布局。林场人计划三年之内再建一个新林场。2011年11月,由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黄海森林公园规划》顺利通过了江苏省专家组的评审。在创建国家森林公园的路上,林场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2016年1月8日,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东台黄海森林公园获批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同年6月14日揭牌,并正式更名为“江苏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2016年10月26日,黄海森林公园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8年,成为江苏省生态旅游度假区。2019年10月,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视察黄海森林公园后,在一份《学习塞罕坝精神推动江苏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文件上批示:黄海森林公园湿地生态建设也很有成效,值得总结。今天的黄海森林公园,60万株水杉蜿蜒成廊;300万株青竹摇曳弄影;30万株意杨碧叶闪光:40万株银杏浓荫如盖;10多万株女贞、榉树、棕榈、落羽杉、广玉兰错落有致,袅娜多姿。来这里“森”呼吸“林”距离,成为长三角游客的共识。

这里,春日,嫩芽新蕊,漫开新绿;盛夏,干遒枝劲,苍翠浓郁;金秋,红了水杉,翠了青竹,褐了棕榈,黄了野菊,白了芦花;冬日,银装素裹,一尘不染。这根黄海绿飘带,像极了莫奈笔下的一幅画。这颗滩涂绿心,是上帝坠落人间的绿宝石。趋绿若鹜的游客每年来此达200多万人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里实现了共赢。沧海不语世间事,海风吹拂已百年。也许,在中国的版图上,黄海森林公园只是针尖那么大的一个绿点,但万紫千红一点绿,就是这点绿,这片绿,这一望无际的绿,成就了南黄海之滨世人瞩目的风景,开启了江苏沿海绿色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