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林业专题 > 党史学习教育 > 党史知识
【百年风华 • 中国共产党在江苏】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
发布日期:2021-04-21 13:27 浏览次数: 字体:[ ]

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

1938年5月徐州会战后,江苏沦为敌后地区。日军在率兵进犯武汉、广州等地时,因兵力不足,只能对城市和交通线实行点线占领,同时加紧在占领区扶植汉奸伪势力。在南京,由日军扶植的伪“维新政府”和汪精卫伪“国民政府”于1938年春和1940年春先后成立。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以后,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当时在南方八省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和游击队于1937年12月改编为新四军,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全军1万余人,编为4个支队。不久,新四军陆续开往抗日前线。

江苏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城镇稠密,交通便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中共中央对江苏的抗日斗争予以极大关注。新四军改编后不久,毛泽东在1938年2月至5月,连续给新四军发来三封电报,以他深远的战略眼光为新四军发展指明方向。毛泽东指出:新四军最有利于发展的地区是以溧阳、溧水为中心的茅山地区。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以后,要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兵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这对于新四军在初创阶段确定战场位置,并向平原和水网地区实施战略展开,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8年5月,新四军先遣队在粟裕率领下,进入苏南进行战略侦察。6月17日,先遣队在镇江、句容之间的韦岗伏击日军运输车队,取得江南首战的胜利。不久,陈毅、张鼎丞分别率领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向苏南敌后进发,开始了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第一支队活动于京(南京)杭(杭州)国道两侧的江宁、溧水、镇江、句容、丹阳等地,第二支队活动于京(南京)芜(芜湖)铁路沿线地区。新四军在人民群众及地方游击队帮助下,不断向敌人发起攻击,一支队取得了袭击南京郊区西善桥、麒麟门据点,京沪铁路新丰车站、句容县城等战斗的胜利;二支队取得了鸡笼山、护驾墩、当涂、陶吴等反“扫荡”战斗的胜利。这些战斗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的作战,振奋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1939年秋,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已由初到江南时的4000余人发展到1.4万余人。

新四军在开展游击战争的同时,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动员组织群众抗战,团结争取地方知名人士,扶助地方游击队。1938年7月下旬,一支队司令部授予丹阳抗日自卫总团以新四军丹阳游击纵队的番号,并派支队政治部主任刘炎等军政干部去帮助工作,逐步开辟了丹北地区,为以后新四军向北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陈毅亲自做茅麓公司经理纪振纲的工作。在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精神的感召下,纪振纲积极为新四军筹集粮饷军衣,采购药品,并将其自卫武装二三百人枪交给新四军。新四军有力的统战工作团结争取了一大批爱国人士,这对迅速打开江南敌后抗战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针对国民党在苏南沦陷区政权瘫痪、社会秩序混乱的状况,新四军一到敌后即着手组织群众和建立抗日民众团体的工作。1938年7月,一支队活动地区成立了镇(江)、句(容)、丹(阳)、金(坛)四县抗敌总会,负责组织民众、援助抗日军队及维护地方治安等工作。新四军还派出战地服务团和民运工作队深入乡村,帮助各地建立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等群众抗日团体,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开始形成。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增兵加强对苏南地区的点线占领,频繁对新四军及抗日武装进行“扫荡”。国民党内的顽固派也日益加剧限共、反共活动。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并决定撤销中共中央长江局,设立南方局和中原局,将原东南分局改为东南局,周恩来任南方局书记,刘少奇任中原局书记,项英任东南局书记。1939年2月,周恩来抵达皖南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传达了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与东南局和新四军领导人共同确定了新四军的战略任务是“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

1939年春,苏南新四军派管文蔚部控制了长江中的扬中岛,搭起了向北发展的“跳板”。同时,将发展苏南东路地区作为战略展开的主要方向。5月,陈毅部署叶飞率领新四军第六团和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第三路共1000余人以“江抗”的番号东进抗日。“江抗”以锡东为基地,分兵向苏州、常熟、嘉定、青浦等地挺进。在东路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的配合下,“江抗”取得了黄土塘遭遇战、夜袭浒墅关火车站、袭击日军虹桥飞机场等一系列战斗胜利,开创了东路地区人民抗战的新局面。8月底,“江抗”已发展到5000余人。但是,由于国民党顽固派诬蔑其越界行动,进行阻挠和破坏,“江抗”被迫西撤扬中休整。主力西撤之后,留在常熟阳澄湖一带的“江抗”伤病员于11月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重建了部队,坚持和发展了东路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1940年3月,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根据陈毅的建议,派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谭震林到东路地区领导抗日斗争。谭震林领导组建了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简称“新江抗”),以苏、常为基地,东出昆(昆山)、嘉(嘉定)、太(太仓),西入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在打击敌人、粉碎日军“扫荡”的斗争中,壮大了力量。1940年底,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基本建成。

1939年8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统一领导苏南新四军及地方武装,这对巩固苏南根据地、向北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苏南各地党组织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完全遭受破坏,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党组织的重建工作也逐步展开。1938年9月和1939年7月,在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活动地区先后成立了中共苏南特委和苏皖特委。为配合新四军向北发展,1939年10月,在江北成立苏北特委。1939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苏皖区党委,统一领导3个特委。在苏皖区党委领导下,苏南抗日根据地开始了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工作,将各地原先成立的自卫委员会、抗敌动员委员会等群众抗日团体,充实改造为代行政府职能的领导机关。

来源:《中共江苏地方简史》(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