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国松材线虫病疫情集中普查最新结果显示,我国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传播扩散加剧,松材线虫病呈暴发式发生态势。但我国最早发现松材线虫病入侵的江苏省,却实现了连续14年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病死松树数量“双下降”;先后消灭了9个县级疫区和38个乡镇级疫点;保护了重点风景区的大部分松林景观;目前的疫情发生面积只占全省松林面积的15%左右,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江苏省是怎样做到的?
疫木清理,连1厘米长的枝桠也不放过
当前正是松褐天牛的羽化高峰期,但在江苏省,松褐天牛的“大部队”等不到出孔之日,就连同疫木一起粉身碎骨了。
江苏省规定,每年冬春,各疫区要组织力量于4月20日前完成病死树清理工作,做到“山上不留一株,路上不掉一枝,家里不留一截,厂里不见一块”。
对病死树清理的要求为何如此“苛刻”?江苏省林业有害生物检疫防治站站长陈志银解释说,松材线虫的传播主要靠媒介天牛,松褐天牛是“主力”之一。松褐天牛成虫在寄主树皮下产卵,幼虫孵化后蛀干到木质部取食、越冬。次年3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5月中旬即开始有成虫羽化。羽化成虫体表及体内携带数以万计的线虫,从羽化孔外出扩散。研究显示,在江苏省的病死松树上,只有约30%的松褐天牛幼虫寄生在树干,而70%左右寄生在枝稍,因此,疫木清理不仅要把树干运下山,就连直径1厘米粗的枝桠也不能放过。
陈志银说,直至今日,松材线虫的致病机理仍不明确,还没有直接针对松材线虫的有效防治手段。防控松材线虫病的关键在于彻底清理、处理、管理疫木,防止媒介天牛扩散,切断其传播路径。自1982年至今,江苏省累计清除病死树1000余万株。
此外,江苏省还综合运用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防控手段。根据不同区域林分和疫情特点,分区治理、分类施策。
对孤岛式或潜在威胁大的疫点全面清除易感寄主,有计划拔除疫点并及时更新造林。对针阔混交、清理难度大的疫点,采取封防育措施,严防疫情扩散。对重点区域松林和名木古树类松木,做到提前预防,确保松林资源安全和景观完整。对非疫情发生区,采取定人、定点、定时监测,并加大林间抚育力度,提高松林抗病能力。选育抗性树种造林。
严管疫木,严防疫情扩散
媒介天牛的传播范围有限,松材线虫病的远距离传播多是人为运输疫木造成的。有数据显示,我国近80%的松材线虫病疫区,疫情发生的原因都是疫木及其制品流入。
怎样把好疫木源头管理的关口?江苏省全面加强林业植物检疫执法体系建设,常年开展“绿盾”“护绿”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执法专项行动,持续推进涉木企业检疫监管登记和告知工作,组织林业检疫、森林公安、林政管理等部门对生产利用电缆盘、木质包装箱等木制品企业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依法严肃查处省内、省际违法违规调运松科植物的案件。建立联合协作长效机制,会同海关、农业等部门开展“林安”行动,保障种质资源安全引进,促进林产品优进优出。构建覆盖全省的松材线虫病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做到日常巡查与专项普查、专业测报与群测群报相结合,及时发现、全面掌握疫情。
防控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
防控松材线虫病,言易行难。
难在及时发现。病害初期,植株外观无明显变化。当松针开始变色到整株死亡,只有40天左右,也有少数植株感病后,当年并不迅速枯死,而是越年枯死。
更难在清理彻底。松材线虫病致死的松树呈红褐色,在山下看,颜色醒目,但要上山在密林中定位到病死树却并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将病死树彻底清理下山,哪怕遗留一小根疫木树枝,都可能成为传染源。
江苏省的松材线虫病防控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发现疫情之初,由于松材线虫病的传染性、危害性和发生规律认识不足,缺乏防治经验,疫情迅速蔓延。到1987年,疫区扩大到南京、镇江的12个县区,病死松树数量由1982年265株猛增至21万株。
1988年-1992年,随着对松材线虫病发生规律的逐步掌握、防治技术不断突破、除治技术不断加强,江苏省松材线虫病基本控制在原发生范围,每年病死松树约24万株。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流物流激增,林业植物检疫监管能力相对薄弱,疫木流通导致疫情开始呈跳跃式扩散。到2004年,江苏省疫区迅速增加到24个,发生面积达28.1万亩,年病死松树近50万株,达历史极值。
“松材线虫病防控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不能急功近利、见好就收。”江苏省林业局副巡视员葛明宏多年从事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对此深有感触,“江苏省37年的防控实践证明,松材线虫病可防、可控。目前,江苏省松材线虫病疫情趋于平稳,但仍面临疫点分散、疫木清理难度大、松科植物及其制品调运频繁等问题,潜在风险高,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省将坚持“压缩疫区,减少疫点,降低病树数量,严防疫木流失,促进森林健康”的防控策略,力争在5年内基本拔除长江以北外围疫点,全面控制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