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林业专题 >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盐城林业产业提高土地效益 助推脱贫攻坚
发布日期:2017-08-25 10:55 浏览次数: 字体:[ ]

  2017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之年。今年以来,盐城市坚持“两聚一高”主题,突出富民兴市,紧紧锁定户村片具体目标,加大帮扶力度,创新帮扶措施,确保全年实现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再脱贫5.5万户14万人,省定经济薄弱村再达标35个。
  近年来,盐城市始终把提高土地效益作为贫困农户脱贫的根本之策,大力实施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工程,引导鼓励有条件的贫困农户发展经济林果、设施大棚等,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大力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工业、高效农业、商贸服务业和休闲旅游业,不断深化资产收益扶贫,通过增强经济薄弱村综合实力来带动贫困农户增收,努力构建强村带富民的持续发展机制。今年来,共实施到村到户项目2.53万个,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85亿元。
  48岁的徐金生,原是射阳县兴垦村的党总支书记。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带领村委会一班人,把有200多贫困户、村集体负债260多万元的兴垦村,打造成了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苏北药材种植专业村。去年4月,徐金生到面积更大、贫困人口更多的贺东村担任党总支书记,他和村党委一班人,依托当地药用菊花栽植和林木种植的传统优势,先后规划兴建了“贺东林木专业合作社”和“鹤乡菊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去年,累计投入600多万元的林木合作社,给村里分红达11.3万元。村里产业的蓬勃发展,更是为低收入农户创造了众多家门口就业机会。林木合作社和鹤乡菊海已经吸纳了30多人就业,菊海园区千亩分布式光伏农业扶贫项目的实施,也优先安排了20名困难群众到大棚打工。
  盐城市以“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因地制宜、倡导一镇一品”为原则,抢抓春季植树时节,组织实施绿色扶贫工程,为全市家前屋后满足栽植条件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每户送10株左右的果树苗,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家庭收入。截至4月20日,绿色扶贫工程全部实施到位,为低收入农户共栽植桃树、梨、核桃、苹果、柿子等果树176.22万株,受益农户15.34万户,户均11株以上,投入资金2055.6万元。
  在滨海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岭山村梨园,一棵棵梨树枝头挂满了果子。据该园区党工委书记鲍晓峰介绍,仅岭山村就有连片果园1000亩。目前,该园区重点打造林果和蔬菜产业带。其中,作为林果产业带核心区的大套万亩果园,规划面积2万亩,总投入3.6亿元,现已建成8000亩,可带动740户低收入农户增收。岭山村的大梨树不仅让一批能人走上致富路,也惠及了那些低收入甚至较为贫困的村民。今年48岁的村民周井林家里有10棵大梨树,还代管兄弟们的20棵梨树。今年他们家领到了村里免费提供的700棵梨树苗,在林业技术员的专门指导下,目前存活率还挺高。再过几年,这批梨树就能带来收入、改善生活。
  盐城市继续把无劳动能力低收入人口和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就业帮助脱贫的低收入农户纳入政策性保障兜底,加快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实现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确保实现同步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