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森林“戒烟” 为滨湖“护肺”
发布日期:2016-06-02 00:00 浏览次数:次 字体:[大 中 小]
滨湖区农林局“森林卫士”护林防火,守护绿色家园 今年三月的一天,雪浪街道25名森林防火队员接到命令,迅速前往大浮社区灭火抢险。火场位于雪浪山山坳处,三面环山、地形复杂。双手握着20斤风力灭火机的队员,在离火场不足5米的地方,被火浪冲击得几乎要跌倒,身体只好靠在队友的背上。队员为了站稳,便把双脚嵌进烧得滚烫的泥土里。靠着搭起的“人体支架”,他们默契配合,迅速扑灭了这一场村民烧荒所致的山火。浴火雄鹰,防灾护林。这些队员只是滨湖区扎实推进护林防火工作的一个缩影。作为区农林局森林防火指挥部管辖的专业性机动扑火力量,该防火队承担全区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重要地段、重要时期森林火灾的扑救任务,是保护林业生态安全的重要力量,肩负着“森林卫士”的使命。
从“山泥鳅”到“育林军” 心怀责任,他们斩棘前行 滨湖区森林面积约10.4万亩,占无锡市区森林面积的95%,该区还集中了全市大部分的旅游景点和大型公墓,进出山林人流量每年达到数千万人次以上。保护好这片森林是重担在肩。“城市中一旦有火情大家就会拨打‘119’,而森林防火则是农林条线的职责所在。辖区数十万亩山林,一直以来就由一群草根‘消防员’巡逻保卫。”据区农林局林政科科长严鸣君回忆,早在2006年,我区就成立了一支森林防火应急小组,层层负责森林防火的应急工作。森林防火队员们主要分布在马山、雪浪、荣巷几个大林区,专业的训练使得每个队员都有着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战斗”经验,应对每场森林火灾都会第一时间冲在前线。“全区的3支队伍中,荣巷勤新专业森林消防队是筹建最早的,至今已有10年。”严鸣君侃侃而谈,“勤新的队伍现有队员28名,由于业务素质过硬,他们还协助全市其他区开展防火工作。”森林防火队员的日常工作虽单调而且重复,他们却全心投入。“前年,雪浪街道塘绛山发生了一起森林火灾,着火点以松木、杉木等高燃性树种为主,而当天风力又为5级以上,火势十分凶猛。”谈起当时的危急情形,勤新森林专业消防队队长丁锡明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在扑救前,被风吹起的飞火又引燃了3个火点,使得火势进一步严峻,当地消防中队和勤新森林专业消防队都赶赴了火场。由于消防中队车辆大,不适用于扑救山火,只扑灭了一个火点。他们随即兵分三路冲入火场,用森林防火蓄水池和便携式水泵,迅速扑灭了另外3个火点。“最近的时候离大火只有十米远,当时温度过高、浓烟刺鼻,队员们都几近虚脱。”丁锡明感慨,从以前扛着扫把“巡山”的“山泥鳅”到如今装备齐全的“育林军”,他们扑灭的大大小小百余场山火,几乎都是用命博来的。“我们就是干了自己该干的事,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应该负起应有的责任。我们将誓死保卫滨湖的森林资源!” 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样一份“高危”工作,并没有给森林防火队员们带来高收入,很多队员甚至只是兼职。“在一次训练中,丁队长的右手被灭火弹意外炸伤,当时就血肉模糊,我们都以为手保不住了。”谈起这场意外,区农林局防火专管员王智浩很是动容,丁锡明被炸断手筋后,缝了近30针,家人都极力劝说年过半百的他不要再干了。“可他从没想过要放弃,总说对守卫了十年的山林充满了感情,如果都像他那样半途而废,这一草一木该由谁来守护?”对于这份坚持,王智浩满是敬佩。
从“土装备”到“高精尖” 智慧护林,他们布下“天网” 火险“虎视眈眈”,森林“安然无恙”,不是老天赐福,而是群力之功。森林防火队员是滨湖的“铁军”,更是英勇的绿色卫士。近年来,区森林防火分队依托区合成化民兵应急连和市公安局滨湖分局特勤队组建,现有队员90名,街道半专业消防队4支,森林火灾扑救力量不断增强。 “在此基础上,滨湖区引进了一批森林防火专用的新型设备,除了可以应用于日常的护林巡查、制作林相图班、研判林分结构外,还可以应用于森林火灾的扑救指挥,省时省力又高效。” 严鸣君分析,铁锹、扫把这些“土装备”被“高精尖”取代,先进的设备让“铁军”如虎添翼:单人携带的电动细水雾灭火枪由精密水枪、背心水囊、蓄电池组成,省水又轻便;还有一种便携式水囊也可折叠收纳,加水后自动站立,能蓄水2吨,是水源接力的好帮手。 不仅有携带式灭火利器,更有无人机实时监控火情“高低搭配”。“无人机垂直高度达500米,侦查面积可以达到1.8万亩。有了一系列森林灭火新型设备和防火智能系统“撑腰”,这些“铁军”在滨湖支起了一张严控山火的智慧“天网”,确保全区无重大、特大森林火灾发生,每年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下,控制率在1.2公顷次。既有“消防员”保护,又有“门卫”看守。每年11月1日至次年5月10日为森林防火紧要期,每逢晴天就有200余名护林员,身着橙色护林服,坚守在全区各个重要上山道口上,“他们会提醒每个上山者不得携带火源,增强森林防火意识。”严鸣君感慨,坚守是枯燥的,从早上7点到晚上5点,清明节期间时间则更长,无论严寒酷暑,他们都像“门卫”般时刻把好进山这一关,有突发情况第一时间上报。
从“避火罩”到“啄木鸟” 立足本职,他们护林有方 除了当好“避火罩”坚守森林防火的第一道防线外,森林资源核查也是护林的关键动作。该项工作在每年的7月至9月开展,滨湖林业人冒着酷暑深入林区,对每块样地、每株样木进行复核测量。“样地中林木最多的达300多株,每株测量、登记、标记都在高温和烈日下,一株也不能少。这不光要细心,还需要高强度的体力投入。” 马山林业站站长王阿南告诉记者,他们几乎每天都要顶着三十七八度的高温,背着水泥样桩上山,大概要走几十里路,还要忍受蚊虫叮咬、烈日灼晒。饿了啃几口面包,渴了就两口冷水,崴了脚、割破了皮是家常便饭。这些“山泥鳅”穿梭在山间林,忙完了一天的外业测量、拍照后,晚上回到办公室还要加班测算、汇总,出具鉴定报告等书证材料。
历年的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为期都比较长,一般从4月天气转暖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份。滨湖林业资源丰富,不仅有自然资源,还有很多经济林,如杨梅树、茶树等。“每一次普查都要花上一段时间,我们在山林、农场、果园等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实地踏查,爬山走路消耗了大量体力,但仍然要很详细地做好调查记录、数据登记、标本采集以及影像拍摄。”王阿南向记者叹出“苦经”,外业调查结束,紧接着就要进行内业整理,而准确鉴定出病虫害种类,是一项繁琐又充满技术含量的活,极度考验耐心,常常一干就是一晚上。但当他们看着同伴,看着 “可爱”的标本,汗水化作成暖流在每个人心中流淌。“我就是干了自己该干的事,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应该负起应有的责任。” 王阿南质朴的语言里,无不透露着对山林的热爱。作为全市唯一一个“全国优秀森林防火队员”,他总说,像他这样的 “啄木鸟”在滨湖还有很多,这些森林卫士分部在滨湖林区各处,勇当绿色守护者。(信息来源:无锡市滨湖区防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