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无论是生长在故宫御花园的灵柏、国子监孔庙的触奸柏,还是生长在潭柘寺的盘龙松等,众多知名古树名木都有了“后代”。
从2008年开始,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选取100株古树名木,采取嫁接、扦插等手段,开展无性繁殖。目前,已完成70株古树名木的繁殖工作,包括银杏科、豆科、杜仲科等12科16种,“繁殖古树名木纯血统个体达5000余株”,北京古树名木基因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月19日,在北京园科院古树名木无性系保护圃,这些长势健壮的京城古树名木“后代”,迎来京津冀三地古树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主管的参观。北京园科院这套能够保证古树纯正“血统”的繁殖技术,令津冀两地业内人士深感兴奋。
当天,京津冀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研究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暨京津冀古树名木保护研究中心挂牌仪式正式举行。
在仪式上,三地园林主管部门和园林科研单位河北省风景园林与自然遗产管理中心、天津市园林绿化研究所、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本着“互信互助、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签署了《京津冀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研究合作框架协议》,并发起成立了“京津冀古树名木保护研究中心”。
保护研究中心成立后,将在北京古树基因库的基础上,建立京津冀重点古树名木基因库,繁育、保存与母体具有完全一致遗传性状的亲代个体,在5年内选取200株具有特别生物、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树名木,进行无性繁殖研究。
挖掘古树名木文化资源,拟在“十三五”期间开展200株具有特别生物、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树名木的文化挖掘,编纂《京津冀200株重要古树名木故事》。
保护与复壮重点衰弱古树,通过普查三地辖区内的重要衰弱古树名木,选择濒危或衰弱的古树进行抢救性保护,逐株制定复壮方案,争取5年内在三地辖区内使100株重点衰弱古树生长势得到有效改善。
进行人才队伍培养和技术推广,组织三地专家学者开展古树养护、复壮技术培训,培养懂理论、能实践的管护队伍,5年内培养古树保护技术骨干200名。
建设京津冀古树信息库及门户网站,利用北京古树信息化建设的成熟经验,建立京津冀一体的古树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三地古树信息系统无权限链接,方便三地管理、技术人员监管并向社会公布以便公众监督。
编制京津冀重点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对三地古树主体分布、生长状况、树种以及生长环境进行客观评价,制定不同等级要求的环境控制措施,并制定古树名木生长环境改造工程、保护复壮工程、防雷避雷工程、有害生物防控等工程建设规划,科学保护,确保古树名木安全。
2016年全国绿化委员会1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意见》强调,全国各地应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有组织地开展资源普查、古树名木认定、管理制度建立、日常养护及抢救复壮等多方面工作。为积极响应全国绿委文件精神,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三地联手进行古树保护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古树名木是国家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的文物,记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气候变迁。古树可以让人感悟沧海桑田,也可以让人们记住乡愁。我们将充分发挥三地在古树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建立三地联动、沟通机制,实现技术、信息共享,提升三地古树保护水平,让古树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得以健康延续。”北京市园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合作方式上,3方建立定期会晤和沟通机制,设立联络和沟通机构,其日常事务由北京市园科院、河北省风景园林与自然遗产管理中心、天津市园科所3方各委派一名负责人,具体负责落实合作框架协议所涉及的合作事项。
据介绍,京津冀古树名木资源丰富。三地历史悠久,春秋时期有燕赵之国,近古又为辽明清三朝之京畿,境内皇宫、寺院星罗棋布,历史遗迹中保存了大量古树名木。
2007年全国绿委的统计资料显示,北京全市现有古树名木44852株,其中,一级古树6213株、名木1164株,“白袍将军”“遮荫侯”“九龙柏”“帝王树”等全国闻名;在三地中,河北省现存古树名木最多,达110697株,其中,一级古树1040株、名木33株,涉县“天下第一国槐”、丰宁“九龙松”等最为著名;天津市作为近代发展起来的城市,古树名木资源相对较少,全市共有古树名木700余株,多为油松、国槐、银杏、枣树、侧柏、桧柏、杜梨、黄金树、文冠果等。
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活文物,近年来,三地在古树衰弱诊断及复壮技术研发等方面已各自取得重大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北京率先开展衰弱古树的复壮研究,通过北京园科院、香山公园、颐和园等单位的努力,古树挖复壮沟技术、树洞修补技术、树干支撑技术已在全国推广应用,成为我国当前古树复壮领域的核心技术;《古树(大树)衰弱原因诊断与保健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4年研究,从群落修复、土壤与营养管理、病虫害控制、树体修复等方面,提出了大树(古树)的综合复壮技术体系,包括古树群落的植物配置技术、土壤改良和地表覆盖技术、水肥管理技术、病虫害控制技术、树体修复与支撑技术等。
河北也是从事古树复壮工作较早的省份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避暑山庄开始了古油松的复壮工作,从病虫害防治、根系复壮、生物防治以及蛀干害虫天敌养殖及放飞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天津则在2013年对全市700多株古树名木建立了电子档案,以让其享受到特殊的养护“服务”,电子档案内容包括所属纲目、树龄、所处位置等“身份信息”。
此次三地联手保护,必将让燕赵大地古树名木更加葱郁,让人们在这个瞬间万变的信息化时代“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