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竹柳,是“竹子与柳树的杂交种”。它来自美国,兼具竹子的血统,又是转基因产物,生长速度和干性等综合评价甚至强于桉树和杨树。这是近年来关于竹柳宣传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地方。这些宣传是否真实、准确、科学?这是许多人的疑虑所在。
竹柳自2008年销售以来,经历了2009年、2010年的引种热潮,此后在各地大量种植发展。竹柳种植面积大,发展势头猛,经连续6年多的热炒,目前已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
种苗的神化带来了育苗的狂热,带动了产业的兴盛,但同样,也造成了育苗者、栽培者、地方政府的迷茫和困惑。树长大了,成材了,怎么办?路在何方?是板材、用于造纸?竹柳的大规模造林引来一连串的后续问题。
竹柳的混乱现状
竹柳自从面市就一直是颇有争议的。首先是它的非官方出身,不被一些政府及相关科研单位所接受或认可。其次,一些有宣传夸大之嫌。一个超速生的竹柳扰动了育苗者的心,在苗木行业搅起了一波波的涟漪。同时,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地试图破解和剖析这个种。
首先,且不论竹柳父母本不清及“竹柳”二字的神秘,仅其拉丁文表述就值得玩味。竹柳的拉丁文名,有的学者使用了Salix 'Zhuliu'来描述,也有文章中写做Salix matsudan'Zhuliu'或Bamboo-willow,甚至回避之。这一难题如何破解?
造成这一困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竹柳种源混乱、起源不清、来龙去脉扑朔迷离。究其根本,还是育苗者和育苗公司的夸大宣传,搞得大家一哄而上,一头雾水。
围绕竹柳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点:一是是否来自美国;二是杂交亲本是否有竹子血统,以及亲本为何;三是是否没有了国内杂交。
在面对外界连续的质疑和不断地辩解中,众说纷纭,拔出萝卜带着泥,渐渐地有部分真相被带出水面。或许一些疑团是故意为之,或许本来就属未知。
为此,中国林科院柳树功能柳研究团队自2012年开始对这一树种进行了大田试验、实验室研究以及产地考察和调查,同时做了柳属50个种的北方三地的规模化区域试验,集中考察了竹柳的生长习性和栽培特性,以期破解这一谜团,进而为国内的生产和科研提供服务。
下面这一段,是关于目前竹柳宣传的复述:
“美国竹柳是美国加州农业大学与美国几家大型纸业公司及种苗公司联合研究的新品种,是利用美国寒柳、朝鲜柳、筐柳、毛竹等基因多元组合杂交选育而成的树种。利用多元遗传种质材料,再通过高新技术复合杂交的柳树新秀,为多倍体(2n=18x)。其含有美国寒柳基因32.8%、朝鲜框柳基因22.3%、美国毛竹基因18.4%。”
事实如何?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和实际种植试验研究,考证了公开发表的科研期刊、科普杂志、报纸,同时结合网上的诸多网文、宣传、言论的印证,去伪存真,现表述如下。
竹柳的发展脉络
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从竹柳最初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开始,理一遍竹柳的起源、形成、发展脉络。
2007年11月的《农村百事通》第27期上,发表了有关竹柳的首篇文章《优良速生树种——美国竹柳》,作者是侯金波。文章称:“美国竹柳系从美国引进的优良速生树种”。文章中对竹柳的速生性做了如下描述:“与一般柳树比,竹柳杂交品系生长快, 1年生苗高可达5-8米, 地径6厘米左右。栽植后不蹲苗, 可高度密植, 每667平方米( 1亩) 栽500-600株, 栽培3-6年即可轮伐或齐伐, 4年采伐时单株高度可达15-20米, 胸径30厘米以上, 材积0.5立方米以上。”文章突出的是竹柳的速生性、直立性和抗逆性强,但无只言片语涉及竹柳的亲本。文章提及了竹柳引种自美国,但这是否为直接引种回来的,还是引种回来后经过了杂交或选育,我们就不展开论述了。
竹柳的第二篇文章,是2008年8月发表在《科学种养》里的《速生树种——美国竹柳》,作者王子成对竹柳进行了如下描述:“美国竹柳是美国加州农大与美国几家较大的纸业及种苗公司联合研究, 将美国寒竹、朝鲜柳、筐柳组合杂交选育的优良杂交品系。”这一描述是公开发表的关于竹柳亲本的首次描述,是奠定竹柳市场地位和造势的最核心的一篇文章。这里写的杂交亲本有3个:寒竹、朝鲜柳、筐柳。
2008年12月出现了关于竹柳的第三篇文章,是农神公司推介竹柳的一篇文章,发表于《林业实用技术》。文章提到:“该种为柳树杂交品种, 经本公司近4年的选育及驯化, 使其在继承传统柳树众多优点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了该树种的速生性及抗性。推广该树种不仅有利于改变我国速生树种单一的局面, 促进速生丰产林向多元化发展, 而且会给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农神公司拥有北京房山、内蒙赤峰、湖北武汉三大试验基地。”文中提及了“选育”二字。“选育”二字很有嚼头,不仅是育,还有选,与抚育不同。这篇文章和侯金波发表的文章内容基本一致。后经查阅文献,得知侯金波当时为农神公司的员工。
2007年和2008年是竹柳的起步和萌芽阶段,此时竹柳插穗在市面上小范围内流传。从2009年开始竹柳逐渐现身于全国许多地方的苗圃,开始火了起来。2009年是竹柳种苗逐渐发展的一年,报纸和杂志中的文章也多起来。科普杂志中出现了5篇相关文章。其中一篇比较典型的文章,是2009年12月发表在《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上的“超速生树之王——美国竹柳”,署名作者为高峰。文章对竹柳进行了比较成熟和自成体系的描述:“美国竹柳是美国加州农大与美国几家大型纸业集团及美国林业种苗巨头联合研究培育的新品种,是通过美国寒柳、朝鲜柳、筐柳、毛竹基因组合杂交选育,利用多元遗传种质材料,再通过高新技术复合杂交的柳树新秀,为多倍体(2n=18x)。美国竹柳,因树干修长,轮纹似竹节,柳叶浓绿,长势如竹,材质如柳而得名。其含有美国寒柳基因32.8%,朝鲜框柳基因22%,美国毛竹基因18.4%,巴基斯坦柳基因26.8%。”文章在前述王子成文章的基础上,对竹柳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
我们从以下四点展开说明:首先是3个亲本变成了4个亲本,把美国寒竹一分为二,变成了美国寒柳、毛竹。其次,“美国几家较大的纸业及种苗公司”变成了“美国几家大型纸业集团及美国林业种苗巨头”。再有,增加了“多倍体(2n=18x)”、“树干修长,轮纹似竹节”等形象生动的词汇。事实上,2n是二倍体,并非多倍体。最后,更奇葩的言论是:“含有美国寒柳基因32.8%,朝鲜框柳基因22%,美国毛竹基因18.4%,巴基斯坦柳基因26.8%。”在基因占比阐述中,朝鲜柳和筐柳合并变成了朝鲜框柳,又增加了一个巴基斯坦柳,毛竹成了美国毛竹。同一篇文章在同一段就自相矛盾地把竹柳的亲本写成两个版本。还有,“筐柳”变成了“框柳”,“朝鲜柳”变成了“朝鲜框柳”,巴基斯坦柳是否又是增加的一个种?不得而知。
至此,竹柳的高大光辉的形象已经成型,后面的多数文章都是这一描述。上文发表于2009年底,我们经过仔细的资料整理和查阅,发现在2008年10月,文中提及的多数言论已经出现在一篇“能源新秀——美国竹柳”的网文中,署名作者是竹柳第二篇文章作者王子成。文中已经出现“含有美国寒柳基因32.8%、朝鲜框柳基因22.3%、美国毛竹基因18.4%”等字眼。
作者王子成后期发表的另外4篇文章中仅仅对美国竹柳如下描述:“速丰竹柳是近几年在民间逐渐被认可的一种造林速生丰产新树种,是继杨树、桉树后被林农自觉接受的一种速生用材林品种。竹柳来源于国外,改良于国内,是新的柳树杂交种,其形态、侧枝、密植性跟竹子相似,长势高大如竹、材质是柳,又因速生丰产而得名,取名为速丰竹柳。”本文并未沿用他首次所做的描述。
在我们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对竹柳第一篇文章的发表者、国内竹柳的主要育苗者之一侯金波,公开发表或采访的部分文字做了分析、梳理。以下4段正是一些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部分言论(为尊重原创,未做任何修改):
——竹柳是2000年时引入一批柳树,包括速生柳、中富柳、杂交柳及其相关品系等。竹柳是其中一个品种的选优,经过农事达种苗公司几年的详细观察,选出干形通直,速生性强的几个品种开始无性繁殖。又通过06、07两年时间再次筛选和全国各地做实验后定下一个品种。
——2006年侯先生供职于农事达种苗公司,开始涉足到竹柳行业。公司引进了多种柳树品种,然后经过漫长的全国17个省的试验、种植,他作为技术员……
——06、07那些时候竹柳全是做的科研,并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从06年开始选育,然后组培,选优,淘汰等一系列工作。选育的方向是干形,速生性和抗逆性。研究用途方向是能源林,纸浆林和园林绿化。
——其实竹柳就是一杂交柳树系列,再经多次选育而成。只是比普通柳树长的直,冠幅小,生长速度快。竹柳刚引进中国的是时候名称并不是竹柳,不过确实有10多个品系之分,因为每一个品系后面都有一个拉丁文名标注。当时这批柳树只有拉丁文名,没有汉语名称,为了推广方便,肯定要取一个汉字名称。但是觉得叫起来很不顺口,又因为是造纸的上等原料,最早只定位在造纸用的短期小径材林,并取名叫纸柳。后来考虑到推广的局限性,曾改名为“直柳”,再后来发现一试验田远远望去,像竹林一样,看着这种柳树“远观似竹,近看是柳”,不如改名为“竹柳”更形象些,又因为它杂交时的亲本有美国引进的繁育材料,早期也有人习惯把它叫做美国竹柳,这就是竹柳名字的来历。
竹柳的来源辨析
细心者会发现,在上面关于竹柳亲本的探讨中,除了几位涉事者侯金波、王子成、高峰等外,还出现了两个公司:湖北农事达种苗科技公司,赤峰农神科技种苗繁育有限公司。
经过大量的资料分析和考证,我们进一步发现,北京农神科技公司是由赤峰农神科技苗木繁育有限责任公司与武汉农事达公司联合创办的企业,以上几家企业是中国最早的竹柳引种企业,并拥有中国最大的竹柳育苗和造林基地。
侯金波,2006年供职于湖北农事达种苗公司(湖北恒宇经贸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春,安徽涡阳籍的侯金波从湖北农事达公司引进竹柳的苗木和种条在涡阳县开展竹柳的试栽和扩繁。2009年初,侯金波辞职回家乡创业,带着他的研发技术搞竹柳育苗和开发推广,同年建立了涡阳竹柳种植专业合作社。后来侯金波从武汉引进3000株4米高的竹柳造林大苗和一批繁殖穗条,开展扩大试栽和繁殖工作。
另外一个作者高峰,我们且看以下两段叙述:
2007年,他在一本杂志上偶然看到过一篇介绍速生竹柳的文章,说那是一个速生且抗性特强的优质树种。但他心存怀疑,为了求证这个问题,他开始动手搜集资料,并且先后去神农公司在内的多个单位和相关部门求教。但是,由于当时速生竹柳在我国刚被引种成功,好多方面都是空白,他虽为此奔波大半年,仍一无所获。
一个偶然机会,高峰又邂逅了原神农公司的董姓技术员,并在湖北金口的一个村庄看到了4年前董某在这里做破坏性试验种植成活下来的4棵速生竹柳树种。仅仅4年时间,这4棵速生竹柳每株的材积都在0.3立方米以上。
可见,高峰的竹柳应该是引种而来的。后来高峰做了大量的竹柳推广工作,在科普期刊上发表了47篇文章。比较典型的为14篇速生竹柳连载系列报道,把竹柳推向舆论的高潮,提出了高峰竹柳和桉树、杨树的比较优势理论。
综上所述,美国竹柳可能是从美国引种回来的,或竹柳中有美国柳树的亲本基因,但是否引进来又经过了杂交或育种,是存在疑问的;同时,文章描述中,采用的“选育”等词汇,有可能是栽培、培育或推广的意思。许多基层育苗者常常混淆它们,或并无兴趣搞明白选育是否含有育种之意。
近年来,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柳属资源引种和研究开发科研人员,围绕竹柳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目前正在研究和开发柳属种类的纸浆、板材、生态修复和能源柳、观赏柳等功能,已取得一些进展,后期研究结果将进一步揭示包括竹柳在内的许多柳树的产业价值。
(本文作者孙振元和李振坚分别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和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