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省内要闻
3.12:徐鸣副省长发表署名文章
发布日期:2013-03-12 09:11 浏览次数: 字体:[ ]

深入推进绿色江苏建设

为治理大气污染作出贡献

    3月12日,副省长、省绿化委员会主任徐鸣在《新华日报》发表题为《深入推进绿色江苏建设 为治理大气污染作出贡献》的署名文章,庆祝第35个全民义务植树节。全文如下:

  在绿色江苏建设10周年之际,我们迎来了全国第35个全民义务植树节。2003年以来,绿色江苏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新增造林面积1660万亩,超过此前35年总和,林木覆盖率由11.4%提升到21.6%,江苏缺林少绿的面貌明显改观,为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新的发展阶段,绿色江苏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更加注重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全面提升绿色江苏建设的生态效益,为推进大气等污染治理、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植树造林是治理大气污染的有效途径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大气污染日益突出。近期雾霾的肆虐,使PM2.5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PM2.5作为人体可吸入的细颗粒物,在空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可附带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大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943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之后日本、欧洲等国相继发生此类事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我国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赶超型特点,西方发达国家历经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二三十年集中出现。今年以来大范围雾霾天气,一度影响了全国6亿多人口,江苏的空气质量也不容乐观,如何有效治理灰霾天气、优化大气环境,已成为当前必须认真面对、下大力气解决的迫切问题。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科学研究表明,林木对于去除空气污染、改善大气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能够固碳释氧。林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太阳能生成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氧气,从而维护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根据测定,1公顷阔叶林每天能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0.73吨氧气,满足1000人的呼吸需要。林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电解产生的大量负氧离子,具有捕捉PM2.5的能力。二是可以降低有害气体浓度。树木等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分解大气中的有害有毒物质,从而净化空气。据测定,1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20公斤的二氧化硫,1公顷梓树林可吸收140公斤的氯气。树木还能过滤、吸收放射性物质,阻隔其辐射、传播。不同植物净化放射性污染物的能力有明显差异,常绿阔叶林的净化能力要比针叶林高得多。三是能够减少空气含菌量。树木通过吸附尘埃,阻挡空气中病原微生物传播。一些树木还可分泌可以杀菌的有机酸等挥发物,如桉树、樟树的挥发物能杀死蚊虫、病菌和驱走苍蝇。绿化好的街道与绿化差的街道空气含菌量可相差数倍。四是可以显著减少空气灰尘。灰尘、粉尘等也是大气的主要污染源,总悬浮颗粒物数量是衡量大气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树木能够有效阻挡、过滤和吸附空气的灰尘,尤其是叶面粗糙以及能分泌油脂的林木,吸附灰尘的作用更大。据测定,1公顷以树木为主的绿地,每年可吸附或阻挡沙尘12吨。

  各方面的最新研究证实,林木可通过覆盖地表减少PM2.5来源,起到减尘作用;叶面可吸附并捕获PM2.5,起到滞尘作用;树木阻挡可降低风速促进PM2.5颗粒沉降,起到降尘作用;林带改变风场结构阻拦PM2.5进入局部区域,起到阻尘作用。无论是对于PM2.5本身,还是PM2.5所携带的有毒有害物质,林木都具有较强的吸附及消除功能。要充分发挥江苏的科教优势,广泛深入地开展造林绿化对净化空气质量的研究,重点探索能够有效吸附PM2.5的树种和林带配置技术,为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提供科技支撑。

  二、把绿色江苏建设的重点转到提升生态效益上来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江苏经济总量大、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少、生态承载弱、环境容量小,虽然近年来绿色江苏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林木总量资源仍然不足,特别是森林的质量和经营水平还不高,生态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江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阶段,绿色江苏建设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在努力拓宽造林绿化空间的同时,把工作重点转到林木抚育经营和生态保护管理上来,切实提高绿色江苏建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推进大气等污染治理勇挑重担,为建设美好江苏作出新的贡献。

  (一)正确处理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当前,我省林木树种结构不尽合理,人工林树种单一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城市的绿化过于重视景观,没有充分考虑植物本身的品种搭配、功能配比,忽视了不同林木对治理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效益。要坚持把生态效益放在绿色江苏建设的首位,根据植物的适生状况、生态功能、景观效果,实行“乔灌藤草”科学搭配,努力丰富绿化植物种类,充分发挥林木的生态作用。

  (二)正确处理树种选择与功能布局的关系。根据不同区域特点、不同功能需要,科学选择适宜树种,合理设计林带配置,更好地发挥生态效益。城市道路两侧,要大力栽植悬铃木、银杏、国槐、香樟、垂柳等吸附粉尘及耐辐射能力较强的树种,有效缓解汽车尾气及粉尘等污染。公路、铁路和高速干道两侧,要选择石楠、中山杉、柳树、国槐、栾树等隔音减尘效果较好的树种。居住区和单位绿化建设,应多栽白玉兰、广玉兰、榉树、水杉等树种。江河湖海堤防沿线,要大力栽植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防风林。

  (三)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按照“在生态建设中发挥产业功能,在产业发展中提升生态效益”的要求,统筹推进林业生态体系与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森林抚育经营,提高林木资源总量和质量,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条件。依托森林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业产业,提升森林资源经济效益,为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切实做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互相促进。

  推进绿色江苏建设,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崇高事业,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不懈地推进实施,一年接着一年抓,一届接着一届干,以绿色江苏建设的实际成效造福全省人民。

  三、广泛开展全民造林绿化活动

  又是一年新春绿,正是植树造林时。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广泛宣传发动,实行全民动手,迅速掀起春季植树造林高潮,把绿色江苏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一)广泛宣传造林绿化重要作用。开展植树造林,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是全社会和所有公民的共同责任。要广泛宣传、层层发动,着力普及植物净化空气方面的知识,宣传造林绿化对于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的独特作用,切实增强广大民众的生态文明理念和造林绿化意识,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绿色江苏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全社会植绿护绿的浓厚氛围。

  (二)扎实推进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着力抓好沿江河湖海生态防护林建设,加快实施丘陵岗地、荒山、滩涂植被恢复,努力构筑绿色屏障。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庭院绿化,创建更多的“绿色校园”、“绿色军营”、“绿色厂区”。大力开展村庄绿化,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为重点,见缝插绿、应栽尽栽。在持续推进造林绿化的同时,把林地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依法治林,强化科学管理,巩固建设成果。大力加强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最大限度地减少林业资源损失。

  (三)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大力弘扬全民义务植树优良传统,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建设固定的义务植树基地,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参与到义务植树活动中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义务植树的实现方式,鼓励和提倡绿地认种认养冠名、保护古树名木、营造纪念林等形式。要搞好社区、庭院及家庭阳台等绿化,让生活充满绿意。充分发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造林护林,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向林业,使各种所有制林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推进绿色江苏建设。

  开展植树造林,改善大气环境,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造林,持之以恒地推进绿色江苏建设,真正让江苏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的生活更加宜居美好。

 

    《新华日报》原文链接:署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