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彭城列九州”。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的徐州,是汉高祖刘邦故里、楚霸王项羽故都、彭祖故国,是两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现辖2市3县5区,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总人口976万,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
徐州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历史上依资源而兴、靠资源发展,在为全省和全国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在生态环境上付出了代价。改变煤城灰色形象,建设绿色宜居城市,让子孙后代共享生态之福,成为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因此,徐州从2009年开始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该市自启动创森以来,牢固树立抓创森就是抓转型、抓发展、抓民生的鲜明导向,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优化生态环境的重中之重。通过全面偿还生态欠账,大力拓展造林空间,显著提高了城乡绿化水平。目前,全市植树造林5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1.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9%,各项创建指标均超过目标值,实现了一座老工业城市由“灰”向“绿”的靓丽转身。
7月9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上,徐州市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中央领导为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城市授牌,市委主要领导代表徐州接过“国家森林城市”匾牌,并在论坛上作了题为“森林徐州老工业基地的绿色振兴”的精彩演讲。徐州是我省继无锡、扬州后荣膺的第三家国家生态最高奖“国家森林城市”。
生态修复,构建绿色屏障
长年的能源开采和工业生产,给徐州留下了面广量大的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和采石宕口,这些既是沉重的生态包袱,也是极具潜力的绿色发展资源。为变废为宝,构建绿色屏障,徐州决定高标准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大力开展塌陷地治理。按照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游则游的原则,重点推进塌陷地复垦治理、综合利用和生态修复,三年来共复垦治理采煤塌陷地4.48万亩,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城市生态湿地潘安湖和九里湖湿地公园。在目前全市35万亩采煤塌陷地中,复耕还田已超过10万亩,拓展养殖水面6.8万亩,建成生态湿地13.6万亩,栽植陆生水生植被近15万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集中实施宕口修复。采取挂网喷播、植土复绿、山体造景等多种方式,对市区900多座采石宕口进行以绿化为主的生态改造,累计完成宕口植绿2.5万亩,整治山体超过200万平方米,建成了国内首座宕口遗址公园东珠山宕口公园,成为生态人文俱佳的城市精品景观。
科学构建生态屏障。着眼森林城市建设全局,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作出了实施“环、点、带”生态工程的战略部署,系统规划建设沿微山湖、沿骆马湖“两环”生态圈,沿运河、故黄河、大沙河“三河”生态带和“七山七湖”生态点,至此,绿色徐州的整体框架全面拉开。
该市还科学编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划定了11大类52个保护区,总面积达2624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23.3%,为森林生态系统保育撑起了绿色“保护伞”。
进军荒山,“种”出森林城市
徐州环城多山,有72座山头,质地以石灰岩为主,多数千年裸露、寸木不生。解放初期,徐州森林覆盖率不足1%,1952年毛主席登上徐州云龙山,向全国发出了“发动群众、上山造林”的号召。60年来,徐州人民就是靠凿山播绿为一座座荒山披上了绿装。特别是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荒山造林作为创森重要突破口,先后实施两轮“进军荒山”行动计划,累计投入资金5.9亿元、绿化荒山9.2万亩,主城区内荒山全部建成生态风景林,在全国开创了“石头缝里种出绿色森林”的成功范例。
坚持工程化造林。据徐州市农委负责人介绍,创森启动以来,徐州将荒山绿化投入提高到6000元每亩,广大造林人员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爆破碎石、机械挖坑、覆土植苗、引水灌溉等一整套荒山造林办法,所有造林工程面向全国招投标,遴选资质高、信誉好、实力强的专业队伍,采取“一年栽植、两年养护、三年验收”建设模式,三年来栽植各类苗木872万株,成活率超过90%。
徐州市区铜山北部、贾汪邳州接壤区、新沂东部、邳睢铜接壤区四大片丘陵山区绿化,以工程造林、生态公益林为主,造林人员克服岩石裸露、土层瘠薄、水源匮乏等诸多困难,战胜百年不遇特大干旱的严重威胁,近5年绿化荒山15万亩,造林合格率、成活率均达90%以上。对马陵山、岠山、艾山、大洞山、吕梁山、拖龙山等结合历史人文景观,“依山造景”, 建设了7万亩各具特色的风景林。
坚持社会化养林。该市积极开展荒山绿化认养认建,由认养人出资,委托林业部门代建代管,赋予认养企业冠名权,并按认养面积一定比例置换建设用地予以补偿,集中更多社会资金投向荒山绿化,营造了全社会建绿护绿的浓厚氛围。
坚持法制化护林。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徐州市山林资源保护条例》,确定生态公益林114万亩,市区划定156个山头、7.7万亩山林为红线保护区,严厉查处毁林损绿行为。荒山的全面绿化,使徐州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全市空气质量每年优良以上天数连续两年达335天。近年来降水量保持在1100毫米左右,接近淮河以南平均水平,用国家气候中心专家的话来说,“等于将徐州南迁了800里。”
城市绿化,打造宜居环境
徐州有山有水、山清水秀、天生丽质,在北方城市中,其生态禀赋可谓得天独厚。近年来,该市坚持建设精品绿化不动摇,把造林绿化与城市山水、人文、建筑等相依相融,进一步彰显了徐州楚风汉韵、南秀北雄的城市特质。
实施显山露水工程。今年4月28日,坐落美丽云龙湖畔、占地80公顷的珠山风景区正式对广大市民免费开放。而之前的珠山景区里,三个连成一片的破旧城中村,俨然为云龙湖风光带一道令人惋惜的“疤痕”。从2010年始,该市决定对城中村实行整体搬迁改造。按照“把最美的景观留给百姓”的理念,专门划出1200亩土地用于建设园林景观和公共服务设施。经过近三年的精心打造,一个林木葱茏、飞珠溅玉、景色秀美的新珠山完美展现在市民面前,成为云龙湖景区的一颗璀璨珍珠。
珠山景区的华美建成,只是徐州显山露水工程的一个缩影。依托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徐州近年来对市区72座山峦、3条河流和7个湖泊实施生态绿化再造,大规模拆除城区山脚、水岸边的违法建筑,延山沿水恢复森林生态、兴建绿色走廊,特别是举全市之力打造云龙湖、云龙山、云龙公园“三云”品牌,仅云龙湖周边就拆除城中村200多万平方米,腾出3000多亩市区黄金地块全部用于生态建设,建成了以珠山景区、小南湖景区、十里杏花、百亩荷塘、滨湖公园、市民广场等为代表的环湖景观带。徐州已由“半城煤灰一城土”的旧貌,换作了“一城青山半城湖”的新颜。
实施精品绿地工程。漫步在徐州的大街小巷,你不难发现,原先的一块块杂草丛生废弃地,不经意间演变成了一处处小园林。如今的徐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园林宜居之城。
既要让森林走入城市,也要让园林融入城市。这可是徐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创举。为全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园林城市,该市在主城区大力实施拆违建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明确规定市区3亩以下拆迁地块不再出让,统一规划建设游园绿地。
据统计,徐州创森三年来,仅市区就新增绿地1227公顷,建成各类绿地229处,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1%,人均公园绿地超过17平方米,市民出行300米到500米就能步入休闲绿地、尽享宜居生活。一位前来视察的省领导这样评价徐州:“徐州在主城区范围内,仅大型精品园林绿地就拥有十几块,这样的生态建设力度和效果在全省首屈一指。”
实施敞园改造工程。自创森启动以来,该市坚持既要让城市得益,更要让老百姓受益的原则,按照“家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构想,大力实施开放式园林建设改造。2010年10月,彭祖园、九龙湖公园和奎山公园相继改造落成迎客。自云龙公园敞园后,又有一批公园实施破墙透绿、还绿于民、免费开放。
创森三年来,该市坚持创建为民、生态惠民的理念,相继兴建了科技广场、东坡广场、故黄河公园、百果园、拖龙山生态公园等一批精品开放园林,对云龙公园、彭祖园、九龙湖公园、奎山公园等进行敞开式改造提升。截至目前,徐州市区已有300亩以上大型开放园林15个,居全省第一。创森成果切实惠及了全市人民。
“一个城市的老百姓,直接享受的资源,除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以外,最大的实惠就是生态环境,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贫穷富裕,大家都可以共同享受,居住环境改善,也就提高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这是徐州市委主要领导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精辟诠释。
发展农林,建设美好家园
近年来,徐州坚持城乡森林一体建设,把创森工作融入美好城乡建设生动实践,实现了改善农村生态、发展农村林业、致富农村百姓“一举三得”。
打造绿色镇村。开展镇区绿化“百日会战”,累计投入资金8.6亿元,完成绿化1330公顷,建成市级绿化示范镇25个;大力推进村庄环境净化、绿化、硬化、亮化、美化,三年新增村庄绿地林地1157公顷,创建省级村庄绿化示范村156个。
密织三大林网。重点抓好农田林网、水系林网、道路林网“三网”建设,2011年底全市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7.1%,水岸绿化率达86.6%,境内干线公路绿化率100%,形成了林村掩映、林水交融、林路相依的生态风貌。
壮大林业经济。充分发挥板材加工、优质林果、银杏产业、森林旅游四大产业主导作用,大力延伸森林产业链条、提升林业竞争力,去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336亿元,其中板材业产值突破200亿元,落叶水果罐头出口占全国一半左右,涉林旅游成为全市旅游经济重要增长点。
林产工业的兴起,有效带动了徐州市大沙河、故黄河、大运河、新沂河等沿线生态产业带的发展。2011年末,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达11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111.9万亩、产量110多万吨,干果基地32万亩、产量6000多吨,花卉苗木基地30万亩。
森林景观成为旅游的新热点,涉林旅游景区不断发展。目前徐州已建成4A级景区8个、3A级景区8个。天下银杏第一园国家级银杏博览园享誉海内外;大沙河果海等森林景观声誉鹊起;泉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微山湖、骆马湖、吕梁山、艾山、岠山、马陵山等一批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旅游团队。仅2011年涉林旅游接待230.59万人次、旅游收入3.51亿元,直接带动的其他产业产值51.75亿元,成为全市旅游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宝库,是城市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古老而又现代的徐州,将更加注重全面提升森林城市建设的层次和水平,让森林城市的绿色增长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