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林木种苗
泡桐良种基地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11-11-15 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
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规划
 
一、基地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1、基本情况
赣榆县林木良种场始建于一九五八年,是一家集农、林、牧、副为一体的综合性国有场圃,前身为赣榆县沙河子园艺场。全场辖三个自然村,总人口3000多人,土地总面积6000余亩(其中国有土地700亩),场部共有职工86人。具有30多年苗木生产繁殖经验。每年经营业务1000多万元,管理规范,经营状况良好。
场址位于我县县城西部,青抗公路4公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204国道、242省道、同三高速公路穿县境而过;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度适宜,平均气温13.2℃,年平均日照2631.4小时,全年无霜期213.9天,年平均降雨量976.4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4%。土质肥沃,土壤主要为棕壤土和砂壤土;灌溉便利,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完备,旱能灌、涝能排,具有从事苗木生产得天独厚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项目区地势平坦,土壤以黄沙土属为主,其土质为近代河流冲积物,耕作层一般在30cm,其PH值在5.9—7.0之间,有机质含量大于1.5%,全氮含量大于0.1%,全磷含量大于0.04%,速效磷含量10毫克/公斤;速效钾含量120毫克/公斤,全场土壤为一级、二级。是赣榆县土壤较肥沃的地区,适合各种优质苗木繁育生长,为基地建立提供了十分优越的自然资源
2、建设现状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重视泡桐良种繁育和泡桐丰产造林,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94-1997年我场与江苏省林科院泡桐组合作承担了苏桐三号培育与推广并建立了泡桐育种基地和资源库,从此泡桐良种繁育技术和生产技术得到迅速提高。到2008年为止,全场林业用地达到0.6万亩,立木蓄积量为18000m3,年增3000m3以上。林场现有混凝土、砂石等结构道路4km,其中主干道4km,排灌沟渠3km,排灌机房3座,涵闸1座,各类房屋建筑面积1200m2,其中办公用房180m2,其他各类用房(包括组培室、育种室等)800m2
其中种子园160亩,良种采穗园300亩,母树林200亩,良种苗繁育圃600亩,测定林120亩,示范林400亩,资源收集圃220亩。当前基地泡桐苗木年产量约为160万株,泡桐插穗年产量约为150万穗。
3、技术支撑单位和指导专家、工作指导情况
基地建设以南京林业大学为科技支撑单位,并聘请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授万福绪先生作为基地建设首席专家,并先后与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2003年引进、繁殖、建立100亩泡桐品种采穗圃、200亩繁育苗基地。
2002-2005年与南京林业大学联合开展了泡桐新无性系引种与推广项目,我场从河南省林科所引进的 11个泡桐无性系优良品种26A、4A、8B、C125、苏桐3号、苏桐19、苏桐70、毛白33、9501、9504、白花等,是目前较适合在黄淮海平原区栽培的品种。泡桐良种基地的技术依托于南京林业大学泡桐育种中心。南京林业大学泡桐育种中心万福绪为首,有一支国内外实力雄厚的泡桐育种科技队伍,泡桐育种中心建有国家级杨树实验室和江苏省泡桐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重点实验室。
4、取得成果
1994-1997年我场与江苏省林科院泡桐组合作承担了苏桐三号培育与推广项目;2002-2005年与南京林业大学联合开展了泡桐新无性系引种与推广项目,我场从河南省林科所引进的 11个泡桐无性系优良品种26A、4A、8B、C125、苏桐3号、苏桐19、苏桐70、毛白33、9501、9504、白花等,是目前较适合在黄淮海平原区栽培的品种。这些优良品种不但在苏北各地的生长和适应性没有问题,而且适合我省所有地区的栽培。泡桐项目从稳定林业产业结构,优化树种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苏北平原地区不同泡桐品种的现状,并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评价,从中选育出优良品种,进行不同栽种模式的推广,从中得出优化的泡桐林营造模式,以指导生产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泡桐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林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泡桐项目在对黄淮海平原地区泡桐资源现状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黄淮海地区的自然资源特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不同的无性系泡桐品种进行比较分析,同时结合当地现状,从国内外引进了部分品质优良的泡桐无性系品种,经过定点试验,对各品种间主要性状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生长速度快、成材早的泡桐无性系品种,通过建立采穗圃,来保障品种的真实性,避免品种多代繁殖的退化现象,通过桐粮间作、防护林、纯林、混交林等不同栽培模式的实施,在黄淮海平原地区予以推广。
泡桐项目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出了实用技术在生产实践中推广运用的特点,同时充分将引进物种资源与当地已有植物资源相结合,确保技术得以推广应用,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2002至2003年期间,在赣榆县沙河园艺场建立50亩泡桐无性系引种基地,其中20亩为泡桐品种采穗圃,30亩为繁育基地。在新品种的引进过程中,对国内的无性系优良品种26A、4A、8B、C125、苏桐3号、苏桐19、苏桐70、毛白33、9501、9504、白花等品种进行成功引种,并取得显著效益。但在项目实施期间,由于科研经费限制,未能成功的引进国外优良泡桐无性系品种firedance和beautr。
2004年在新沂市徐塘林场建立泡桐新品种栽种试验基地,完成了无性系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以及试验基地的规划、营建和前期管护工作。项目完成期间,共营造试验林700亩(桐粮间作示范林 300亩,纯林200亩,混交林200亩),栽植农田防护林约20万株。
目前,泡桐育种基地经过多年的实验和研究,已经选育了高产优质高抗的泡桐品种,并取得显著效益。试验证明,参试无性系的群体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和表型变异系数均达到较高水平,从中选出的苏桐3号无性系的遗传稳定性和生产适应性是可靠的。
(二)当前主要问题
当前基地设施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生产能力有限,规划不够合理,投入不足,使得基地不能满足当前良种的需求。通过实施国家泡桐良种基地建设,扩大基地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投入,在现有的基地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定位,保证泡桐良种的需求,促进泡桐产业化发展。
二、基地面临的形势与需求分析
(一)面临的形势
当前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决策对良种壮苗的最直接要求是“量”的增长。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将进一步加大对良种的需求,农民良种意识也在显著加强。然而,目前基地良种的规模较小,生产能力不足,良种基地的生产形势日趋紧张。目前国家正在进行泡桐品种更新工程,现有良种生产不足,对提高泡桐生产效率,促进泡桐产业化发展极为不利。
(二)需求分析
我国森林资源匮乏,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1/8,每公顷蓄积量也只有70.38立方米,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70%。在现有森林资源中,中幼林的面积和蓄积分别占全部林分的71%和41%,全国近60%的木材采伐利用来自中幼林,木材供给能力持续下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木材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进口量逐年递增。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木材需求将继续增长,供应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木材难以在短期内大幅度增产,随着世界范围内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限制和禁止木材特别是原木出口的国家日益增多,进口市场难以长久依赖。因此,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才是最终解决我国木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
在对苏北地区已建成农田防护林网的改造过程中,本项目通过在该地区进行桐—杨—粮复合间作试验研究,构建了一种多树种混交的林粮间作模式,使整个农田防护体系处于一种更加稳定的状态,同时能提高林粮复合经营的收益,使人民从中获得更多实惠。
《江苏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江苏林业的发展目标是,在全省初步建成资源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结构稳定、优质高效的现代林业体系,实现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健全森林生态网络,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丰富森林文化内涵的总体目标,基本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其中,江河湖海防护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等工程需要营造防护林数十万公顷,这就加大了对泡桐等具有防风固沙功能的树种的需求。泡桐产业已成为江苏部分地区的支柱产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实施泡桐等板纸一体化工程,建设以实施分类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全面提升泡桐产业整体素质,以商品性用材林的大发展促进泡桐产业的大发展,以板纸工业的大发展带动泡桐资源培育业的大发展,充分利用江苏水气热资源丰富、适宜林木速生丰产的优势,把泡桐产业建成江苏国民经济中有一定比较优势的重要产业。这个工程的实施加快了泡桐等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建设,通过优先发展造纸原料林和用于木材加工的优质大径材,实行高度集约化经营和短周期轮伐,加快定向培育步伐。
然而,以往的泡桐良种,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快泡良种化进程,提高林地生产效率,加速泡桐产业化发展,已成当务之急。
三、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林木良种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林木的良种化是确保我国林业生产有效进行和提高林地生产力的重要措施。赣榆县林木泡桐良种基地被确认为省级林木良种基地。泡桐良种基地地处我国淮河流域,是我国黄淮、江淮及长江中下游等广大平原地区泡桐主产区的中心地带,具有区域上代表性,泡桐良种基地建设,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泡桐产业化发展,提高泡桐林地生产效率。通过赣榆县林木泡桐良种基地建设,加快苏北地区泡桐良种化进程,满足苏北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和现代林业建设对泡桐良种的需求。
(二)基本原则
(1) 赣榆县泡桐良种基地保存和生产的泡桐良种主要用于黄淮、江淮和长江中下游等广大平原地区;(2)根据“定向、优质、高效”的原则选育良种,经过严格的选育程序和1~2个轮伐期的中期试验,并经国家级鉴定,获得省、国家级良种证书;(4)泡桐良种基地建有泡桐原原种、原种和良种繁育区,并严格按照国家苗木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同时基地建有泡桐良种示范区,并提供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5)对泡桐良种繁殖和造林技术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
(三)规划期限
赣榆县泡桐良种基地规划期限为2010年01月起至2015年12月止。
(四)发展目标
根据苏北地区泡桐良种需求,在2010-2015年期间泡桐良种基地的规模发展到3000亩,其中,泡桐种质种子园发展至360亩,泡桐良种母树林发展至400亩,泡桐良种测定林发展至220亩,良种示范林发展900亩。资源收集圃发展至130亩,年产原种株300万株,良种壮苗400万株。
(五)编制依据
1、《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管理工作的通知》(林场发[2009]91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4、《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种子法>的通知》(林策发[2005]102号)
5、《江苏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6、《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GB/T14073-1993)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建设内容及规模
1、生产建设
(1)种子园
扩建种子园200亩,总量达到360亩,利用早期发展的密植丰产园经合理疏移改建(每亩保留33株),推进品种改良,培育优良种子。
(2)母树林
扩建母树林200亩,总量达到400亩,继续嫁接繁育经选育的优良品种、品系和无性系。
(3)测定林
扩建测定林100亩,总量达到220亩,测定林测定和试验研究重点侧重叶用林、速生林。
(4)示范林
扩建示范林700亩,总量达到900亩,示范重点由原来单纯果用林扩展到叶用、速生绿化大苗和雄株林。
(5)采穗圃
总面积300亩,在原有200亩基础上扩建100亩,主要品种有引进26A、4A、8B、苏桐3号、苏桐19、苏桐70等品种,并且对原来的采穗圃加以调整密度,及采取提纯复壮等措施。
(6)种质资源收集圃
建于泡桐良种繁育圃内,在泡桐良种繁育圃内100亩无性系的基础上,再扩建资源圃30亩,栽植密度为4m×8m,每亩20株,先栽植5㎝以上实生壮苗,后将收集各地表现好的银杏雄株品种嫁接,每个品种(系)嫁3-5株,以用于以后进行杂交繁育。已经收集在圃银杏雌株良种90个品种,现有70个品种结果,计划近六年在继续收集部分银杏雌株的同时,每年收集各地表现好的银杏雄株品种10个,六年收集银杏雄株良种60个并进行观测建档,杂交育种,进一步培育各种用途良种。
(7)良种苗生产圃:面积由原来500亩扩建到690亩,以铁富根据市场需求,培育方向由原来小苗培育转向大苗培育及叶用良种苗培育。
2、基础建设
(1)道路建设
各功能区建立由主道、副道和作业道路所构成的三级道路网络系统,全面提高大田生产区经营强度与经营水平。计划建设主道(水泥路宽度3—5米)总长度6000米,副道、作业道路(沙石路宽度2—4米)总长度10000米。
(2)灌溉设施
建立、整修排电灌站3座、防渗水渠10000米,完善排涝站房、涵闸、排水渠和主副排水沟所构成的防汛排水系统,不断增强大田生产区的防汛排涝能力,避免水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3)仪器设备
根据需要配备电子天平、液体分选机、生物显微镜、超净工作台、含水量测定仪、种子发芽箱、种子校验设备、烘箱、背负式喷雾器、机动喷雾器等,购置运输车2辆、拖拉机(轻便式汽油机)10辆、移动喷灌设备20套,配备充足的防火、病虫防治设备,保证生产、科研需要。
(4)人员配备
有计划地引进林木育种专业人才3-5名,每个功能区配备林业工程师资格以上专业人员1-2名专抓专管,确保提高整体生产、科研水平。
(5)辅助设施
建设档案室50㎡、实验室60㎡、晒场(混凝土结构)1000㎡、管护用房10处,充足的职工宿舍、食堂及其他的辅助设施。
(二)主要技术措施
1、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和管护,有目标的收集种源,加强管护,经过无性和有性繁育优良品种,保证繁育种质的优良性状;
2、加强各功能区的规范化生产程度,加强病虫防治、肥水管理等,保证良种苗木植株健壮;
3、加强育种资源研究及数据信息保存,对收集的资源做好系统研究,以发现良种和优良性状,对试验林定期观察,及时整理数据,完整保存数据;
4、配备充足的通业务、踏实肯干、有强烈事业心的技术管理人员,并加强与南林大、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教学单位的技术合作;
5、做好长远规划,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
(三)主要技术措施
1、良种选育技
在选育技术方面采用多种繁殖方式,如根繁、杆繁和组培等,扩大了繁殖系数,解决了优良泡桐无性系品种引进后的采穗圃建立难题。采穗圃的建立保障了品种的真实性,避免了品种多代繁殖的退化现象。
泡桐无性系林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速生品种的选育。项目通过大量研究,成功总结出了无性系品种引种与推广实用技术,其中包括:苗木采穗圃建立技术、优良苗木苗期培育技术、苗木栽植管扩技术。
为了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稳定、高效的农田防护林试验示范区,本项目对与各种模式相配套的经营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出了农田防护林改造优化技术、防护林林带更新技术和林农复合系统胁地机理克服技术等实用科技。
2、栽培技术
(1)苗木选择与栽种
泡桐育苗方法有插根、播种、留根等,以插根育苗最普遍。苗木长度以15~20厘米,粗度以1.5~4.0厘米为好。一般随整地随造林,采用穴状整地,深1米,长、宽各 1米。株行距1.0×1.0米或1.0×1.2米。
(2)抚育管理
①松土除草。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时做到“除早、除小、除了”。每年1~3次,深度5~10cm,里浅外深,不要伤根。
②合理灌溉。苗□地应选用排灌方便、土壤通气良好、地下水位在1.5~2.0米以下的砂壤土和壤土,重茬地不宜。
③合理施肥。以施氮肥为主,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用农家肥作为基肥,再追施氮磷肥。追肥时间不宜太晚,应该在泡桐的生长高峰出现以前,于4月底至5月上旬为好。
④整形修枝。栽植后,本年内剪除萌发枝、竞争枝和双定枝,一般不全面修枝;2-3年后开始修枝,以后每2-3年修剪1次。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
 
项目名称
计划经费开支(万元)
 
合  计
758
1
新品种(种质)引进、示范
40
2
泡桐新品种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种质资源、示范林等建设
124
3
基础性建设费(包括道路、电力排灌)
328
4
组培及附属设施
256
5
其它(用工、人工、肥料、药品、种子运输、交通等)
10
2、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758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拨款39.6万元,
六、效益分析
泡桐新无性系引进及示范推广项目建成后,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方面,到目前为止,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560万元,实现推广区人均增收400元。此外,沙河园艺场的泡桐新无性系和其它苗木品种已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为“金叶”牌商标,这对于加快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土地利用率,树立苗木品牌意识,扩大苗木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无形资产,带动周边地区农民致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生态效益分析
生态效益方面,项目的完成,不仅改善局部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扩大森林资源总量,降低风雨等自然灾害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次数和程度,减轻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河道、水库等水利设施的泥沙淤积量,减轻沟渠、河道、水库的疏浚强度,缓解行洪防洪的压力,而且有利于保扩耕地及水利、道路等设施的安全,提高农作物抗倒伏率和土壤保水量,改善和加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有效提高苏北及黄淮海地区的综合防御能力,加快建设绿色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弘扬绿色文化进程,促进当地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效益方面,目前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600人,获得社会经济效益280万元,该项目对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力发展,延长林业产业链,带动育苗等相关行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加快农民脱贫致富,优化投资环境,树立改革开放的良好外部形象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七、保障措施
(一)法律保障
《种子法》中明确规定了林木育种单位应享有的权利和地位,法律的保障是基地发展的基本前提。《种子法》第四条规定:国家扶持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和选育、生产、更新、推广使用良种,鼓励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相结合,奖励在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和良种选育、推广等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良种选育和推广。
(二)政策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中明确指出对优良种苗的开发推广等社会性、公益性建设,由国家安排部分投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第十六条明确指出对林木良种建设给予补贴。
(三)技术保障
加大与周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紧密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项目实施、研究、示范和推广队伍。尤其是与南京林业大学专家,制定合作计划,明确合作事项和目标,并签订技术依托协议书。
(四)组织保障
成立由南京林业大学和林场等单位共同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在部门、专业、年龄等各个不同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定期召开会议,审批年度总结和发展计划,审查资金运作的财务报表。总之,各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发挥特色,形成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高效运作的组织机构。
(五)资金保障
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省、市拨款,以及企业自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