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蝗是毛竹的重要害虫,大发生时,可见竹蝗在竹梢飞舞,草丛乱蹦,受害竹林一片焦黄,如同火烧,竹叶被食殆尽,常造成大面积竹林枯死,竹林被毁,严重影响竹林的生长,制约竹产业的发展壮大。尤其对中国十大竹子之乡的损失不可估量。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黄脊竹蝗( CeracriS kiangsu Tsai)异名竹蝗,俗名蚱蜢,直翅目,蝗科。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台湾等地。主要为害毛竹(又称楠竹),还为害水竹、淡竹、刚竹等多种竹叶。大发生时被害竹林如同火烧,新竹叶片被吃光一次后即枯死,壮竹叶一次被吃光虽不至于死,发笋量却大减,连续被害二次后也会死亡。死竹外部呈现褐斑,茎中积水,纤维败坏,不能加工利用,严重影响竹林的产量和质量。竹蝗分成虫、跳蝻(若虫)、卵三个阶段,一年一代。以卵在土内1寸深处越冬,次年5月上、中旬孵化为跳蝻,群集在嫩小竹及禾本科杂草上取食,6月上旬2龄跳蝻开始上竹危害。4龄至成虫交尾前食量最大(约占蝻期总食量的60%以上),为害最烈。7月羽化为成虫,8月中旬至9月为产卵盛期,产卵期一直延续到10月底至11月初。成虫在近交尾时常成群远飞迁移,使发生区域迅速扩大。交尾后不再迁移,选择向阳的山腰、杂草灌木较少、竹林较稀、土壤蔬松的地方聚集产卵。竹蝗成虫体绿色,长约33mm,雄蝗略小。头尖削,由头顶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条显著的黄色纵纹,愈向后而愈宽大,触角末端淡黄色(见图)。跳蝻体形似成虫,但无完翅,共5龄。第1龄淡黄色,第2龄黄色,第3龄至第5龄均为黑黄色,在近羽化为成虫时呈翠绿色。
防治方法 :1、完善测报网络,准确预测预报 竹蝗的发生和危害是长期的和复杂的,为了全面掌握虫情,保证监测预报数据的“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指导性”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测报网络体系,设竹蝗测报点21个,监测覆盖率达85.46%,重点监测竹蝗的发生时期、发生程度、发生面积、生态状况,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预测竹蝗防治适期和制定有效防治方案。以《虫情简报》的形式发到有关单位,灾害测报准确率达90%。2、掌握最佳时间,推广新技术防治 跳蝻地面防治是整个竹蝗防治工作的基础。刚孵化的跳蝻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且群集在嫩小竹及禾本科杂草上,此时是防治最佳时期。一直以来跳蝻地面防治都采用敌敌畏、敌杀死等农药人工机械喷雾,每年林农喷药3次以上,甚至连喷8次都控制不了竹蝗的危害。今年抓住最佳时期采用高效、低毒、污染小的新型生物农药“森防丹三号”于6月1日?5日抓住晴好天气喷药1次就有效地控制了竹蝗的危害。3、诱杀成虫 竹蝗上竹后为防止污染环境和竹蝗扩散迁移,应少用或不用烟剂,而采用加有农药 的新鲜尿液诱杀成虫。方法是沿着林间板车道和山路每隔5-8米挖1平底小坑,直径20cm左右,用农用塑料薄膜垫好,倒入150g左右加有农药 的尿液;或每隔5-8米放1装有150g左右上述药液的竹槽,晴天每隔2-3天换1次药,并清理蝗虫尸体(无路的林中按每亩5-8个呈星状分布)。农药 配比为:新鲜人尿与敌敌畏或敌百虫按100:2的比例。4、充分发挥天敌的作用 引进天敌,营造有利于天敌生长的树种泡桐和江南桤木。每年造林时在竹林边缘或林中空地成团状或线状栽种江南桤木和泡桐,每块10-20株,招引红头芫菁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在竹林抚育时保留毛竹林中的阔叶树,形成竹林的生物多样性,为天敌的栖息、增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对竹蝗的扩散蔓延起隔离作用。5、联合防治 当竹蝗上竹后虫口密度过大,对竹林产生灾害时,为了在短期内杀死大量的成虫,减少灾害损失,防止竹蝗迁飞 。我们和邻近的奉新、铜鼓等县成立了联合防治区,统一时间、统一要求,集中在晴天的19时至次日日出前或无风阴天,施放林丹烟剂每亩0.5-0.75kg,达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止了竹蝗的扩散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