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有害生物
松突圆蚧监测、预测预报办法
发布日期:2006-10-27 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ephila takagi)是我国的检疫害虫,在我国广东、台湾、香港和澳门有发生。其主要危害马尾松、黑松、湿地松、火炬松、加勒比松、南亚松等松属植物活体、松针、球果和枝桠。该蚧群栖于松针基部叶鞘内,吸食松针汁液,致使受害处变色发黑,缢缩或腐烂,从而使针叶枯黄、脱落,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连续几年受害,可造成成片林木死亡。
1.  虫情监测
1.  1监测目的
主要是监测本辖区是否传入(或发生)松突圆蚧以及发生范围。
1.2 监测范围
松突园蚧适生区及低虫口分布区均为监测范围,重点是与发生区水平气流方向一致的松突园蚧寄主分布区。
1.3 监测时间
监测调查时间以蚧虫盛发期为主,不同地区有所差异。比如广东地区,通常在5-6月或10-11月。
1.4 监测方法
采用踏查、定点粘捕监测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1.4.1 踏查
在监测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路线(可设计为较为固定的踏查路线)进行调查,发现松树生长异常要取样调查;如无异常,每隔500米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树进行调查。
1.4.1.1调查树冠下部枝条是否枯死,上部针叶是否枯黄、灰褐色或落叶;有时顶梢嫩叶虽保持绿色,但新梢卷曲缩短或死梢,濒临死亡或整株姑死。
1.4.1.2调查中、下部当年生针叶基部、叶鞘包被里面或叶,梢外显露处、新抽嫩梢基部及鲜球果鳞片处是否有松突圆蚧。
1.4.1.3如有松突圆蚧,再调查虫口密度(头/针束)及分布面积,填写表1。
1.4.2定点监测
1.4.2.            1监测点的设置:
从疫区边缘向无虫区方向按棋盘式设点监测。在疫区边缘重点地区,每纵向1公里,横向10公里,设置一个 监测点。监测点应根据林分的组成、坡向、坡位,以及虫源地方向,设在山的较高处,面向疫区。
1.4.2.2监测方法:
使用粘捕监测方法时,应在于林间开阔地和树冠下离地面约1.6米高处,与疫区边缘线平行方向悬挂20×40Cm双面有胶的胶片10块或涂有凡士林的载玻片10?20块,每2天替换一次并收回室内镜检,检查是否粘到松突圆蚧初孵若虫和雄成虫,连续监测1个月,结果记录于表2,并在地形图上标出。
1.4.3.样地调查
在踏查和粘捕监测的基础上,发现虫情后再设样地(临时标准地)调查,具体检查虫口密度、有虫株率、危害程度及虫口存活情况。
1.4.3.1样地的设置及数量
样地的数量因松林面积大小而异,照顾到全面性和代表性,根据踏查划分的发生类型,同一类型连片的松林每100公顷、零星分布的松林以林业作业小班或山头为单位设一个一般为0.2公顷样地,在样地内以平行线隔株法(与坡面等高线平行)随机选样树20-30株调查。
1.4.3.2.样树调查方法。
确定样树后,在每株树冠中部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取一枝条,随机抽取各枝条上的2年生的针叶束,用肉眼或放大镜检查是否有松突圆蚧,若有,应统计虫口密度(平均虫口密度,最高虫口密度)、有虫株率、发生(危害)程度。另外,抽取一定数量蚧虫,挑开虫体检查死活情况,计算出死亡率。调查结果填于表3,并在1:5万的地形图上标出。
1.5 监测结果处理
1.5.1将调查结果表整理、汇总后填入汇总表(表4),写出调查报告,绘制虫情分布图,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报告。
1.5.2 分级标准
1.5.2.1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低虫口--有虫针束率10%以下;平均每束针叶有雌蚧1头以下。
轻--有虫针束率10一30%;平均每束针叶有雌蚧1.0一4头。
中--有虫针束率30?50%;平均每束针叶有雌蚧4.0一7头。
重--有虫针束率50%以上;平均每束针叶有雌蚧7.0头以上。
低虫口及轻度发生面积为有虫面积,中度以上为发生面积。
1.5.2.2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轻一松树被害状不明显,抽梢正常,发生程度一般为轻度发生以下。
中一松树大部分针叶发黄,抽梢缩短,虫口发生程度一般为中度发生。
重一全树老针叶发黄、提早脱落,枝梢干枯,中下层枝条停止抽梢,上层抽梢5Cm以下,濒临死亡或死亡。
2.系统调查
2.1标准地的设置
在松突圆蚧分布区内选择5-10块,5-10年生的松林地,每块观察地选择1-2个林业作业小班(或山头)作为固定观察点,定小班(或山头),不定树进行观察,按二类资源档案和虫情资料建立观察点内所有小班资料档案,建立松突圆蚧标准地概况记录表,参见(表1)。
2.2观察内容与方法
2.2.1定期观察:在标准地固定小班内于每月采样观察一次,在标准地内选择20株标准树,在每株树冠中部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取一枝条,随机抽取各枝条上的二年生的针叶10束,带回室内镜检,将各种若虫、雄蚧(含蛹和成虫,下同)、雌成虫及活虫、死虫和被寄生数分别统计,其中死虫数不包含寄生数。总虫口密度是指每针束平均各虫态的活虫总数,雌蚧密度是指每针束平均活雌蚧的数量。填写表5。
2.2.2资料汇总
将定期观察的结果按观察地分别汇总,分三种虫态(若虫、雄蚧、雌.蚧)统计,各种虫态合计是指将上述三种虫态合计,分别计算出存话率、寄生率和虫口密度,填写表6。
2.2.3定期收集寄生蜂
于每年5-11月的中旬在进行虫情调查的同时采集一定数量的有松突圆蚧的枝梢在室内进行收蜂观察,每天记录收蜂情况,包括每天蜂羽化数,分别记录蜂的种类,至15天后进行解剖,统计松突圆蚧被寄生数和雌蚧、雄蛹数并计算寄生率,填写表7。
3.预测预报
3.1发生期预测
3.1.1历期法:
根据对松突圆蚧发育进度的系统调查结果,将发育不同虫态的高龄数向低龄数累加,当累加百分率分别达到15%、50%、85%以上时,即为此虫态(虫龄)的始盛、高峰、盛末期,加上当地历年各虫态(龄)的平均历期(见附3),推算出各虫态(龄)的发生期。预测公式为:
预测虫态(龄)高峰(始盛、盛未)期= (调查日期+[调查日虫态(龄)高峰(始盛、盛未)期平均历期)]/2+调查虫态(龄)之后各个相应虫态平均历期之和。
3.1.2有效积温法:根据松突圆蚧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发育起点温度,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或完成整个世代需要一定的有效积温的原理进行预测。
            T=C十KV                    
    其中:V=1/N,T为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温度,K为有效积温,V为发育速率,N为发育历期。松突圆蚧的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K)见附4。
3.2发生量预测
3.2.1有效基数法:根据各虫态调查的虫口基数,参照各虫态(龄)存活率表,预测以后各虫态的发生量。
             P=p0(1一M)X
    其中:P为下代的发生量;p0为上代的虫口基数;(1?M)为世代总平均生存率;X为雌成虫繁殖量。
3.2.2回归分析法:根据各地的主要气象因子(气温、湿度、降雨量)预测松突圆蚧的虫口密度,例如
Y=a0+a1x1a2x2+a3x3
式中:y?预测值  xI?为预报因子  aI?为预测方程的参数
主要气象因子与松突圆蚧种群数量消长关系见附6。

附件1:松突圆蚧各虫态主要特征
虫态
形态特征
初孵若虫
无介壳包被,体型小,长0.2?0.3mm淡黄色,活体爬动寻找寄生位置
一龄若虫
蚧壳圆形,白色,边缘半透明
二龄若虫
性分化前为圆形,介壳中央可见桔红色的一龄蜕皮;性分化后,雌若虫体型增大,雄若虫蚧壳变长卵形。浅褐色,壳点突出一端,虫体前端出现眼点
雄蛹、成虫
离蛹,附肢明显,蚧壳与二龄雄若虫相似,雄虫有翅,体长0.8
雌成虫
体较大,长0.7?1.1mm,梨形,附肢全退化,蚧壳有三圈明显轮纹
 
附件2:松突圆蚧死、活虫体特征
死虫
活虫
介壳外表干燥,褐色微带白
 
结构较疏松
结构较紧密
虫体不饱满或干瘪,或霉烂
虫体饱满,体表光滑
针尖触及虫体不动
针尖触及虫体微动
体褐色或黑褐色
体色鲜艳,蛋黄或黄色,色泽均一
体液清稀无粘性
体液较稠有粘性
 
附件3:松突圆蚧雄蚧发育历期(广东省数据)
单位:温度(℃),天数(天)
世代
合计
一龄若虫
二龄若虫
三龄若虫
天数
温度
天数
温度
天数
温度
天数
温度
一代
62.5
52.9
23.0
24.8
15.0
14.3
18.5
20.6
23.8
16.1
21.6
23.9
23.7
22.5
27.2
28.0
二代
50.2
47.9
27.0
27.3
9.7
8.4
25.9
26.8
14.8
14.6
26.7
27.2
25.7
24.5
27.5
27.5
三代
46.3
46.7
27.6
27.7
10.8
10.3
27.6
27.5
12.0
12.5
28.4
28.7
23.5
23.9
27.1
27.3
四代
49.4
51.0
26.0
25.6
10.3
10.2
26.8
26.8
12.2
12.6
26.6
26.0
26.9
28.2
25.4
25.0
五代
118.3
114.0
16.5
16.6
11.3
11.0
24.4
24.0
19.1
18.9
21.3
21.1
87.9
84.1
14.5
14.6
 
附件4:松突圆蚧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常数(广东省数据)
 
一龄若虫
二龄若虫
雌成虫
世代
发育起点温度(℃)
4.8
8.9
10.4
8.6
有效积温常数(日度)
219
244
403
865
 
附件5:松突圆蚧生活史图(广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冬代
000
000
000
00
 
 
 
 
 
 
 
 
一代
 
 
- - -
 =
- -
= = =
 
=
000
 
 
000
 
 
0
 
 
 
 
 
二代
 
 
 
 
  -
 
- - -
= = =
   00
 
=
000
 
 
000
 
 
 
 
三代
 
 
 
 
 
 
  - -
=
- -
= =
000
 
 
000
 
 
 
四代
 
 
 
 
 
 
 
-
- - -
= =
 0
 
 
000
 
 
00
 
五代
 
 
 
 
 
 
 
 
 
  - -
 
- -
= = =
    0
 
 
000
注:- - -为一龄若虫;= = =为二龄若虫;000为雌成虫。
 
 
附件6:主要气象因子与松突圆蚧种群数量消长关系
分析因子
回归方程式
气温(X)与死亡率(Y1
Y1=70.1225-5.6158X1+0.1458X12
气温(X)与初孵若虫密度(Y2
Y2=-6.6197+0.8819X1-0.0223X12
                  气温(X1
虫口密度(Z)与
                 相对湿度(Y3
 
Z=24.8406-1.4768X1+0.2521Y3
降雨量(X)与虫口密度(Y4
Y4=17.9-0.37X2
                气温(X1
虫口密度(Z)与
                降雨量(Y5
 
Z=22.4799-0.3348X1-0.0234Y5
注:1、各分析因子单位:气温:℃;死亡率:%;虫口密度:头/针束;相对湿度(%);
降雨量:mm。
2、上列各回归方程式经F检验均达到显著水平。
 


 

表1  松突圆蚧虫情调查表
乡镇名称:               乡镇代码:
村名称:                 村代码:
标准地编号:             地点描述:
林班(小班)号:         林班(小班)面积(亩):
主要树种:               林木组成:
树龄(年):              胸径(cm):         树高(m):
枝条盘数(条):          冠幅(m)           郁闭度(0-1.0):
坡向(阴、阳、平):      坡度(0-90):        其它病虫:
土壤质地:               土层厚度(cm):      植被种类:
 
调查株数:               调查面积(代表面积)(亩):     调查虫态:
有虫株数:               有虫株率(%):     
虫口密度(头/针束):     虫情等级(轻、中、重):
是否新扩散:             发现时间:
 
调查人:   调查时间:
 
填写说明:
1.该表统计可用于虫情监测的临时标准地和系统观察的固定标准地的虫情调查,每年调查两次,每块标准地调查只填一张表。
2.乡镇代码:01-99,以县为单位统一编码;村代码:01-99,以乡为单位统一编码;标准地
代码:编号001-999。标准地号由7位数字组成,头两位为乡镇代码,中间两位为村代码,后三位为标准地代码。即:标准地号=乡镇代码+村代码+标准地代码。
3.用于系统观察的固定标准地号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表2  松突圆蚧粘捕监测记录表
 
标准地号:             调查地点:               寄主树种:        
日期
粘捕虫数量(头)
备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平均
 
 
 
 
 
 
 
 
 
 
 
 
 
 
 
 
 
 
 
 
 
 
 
 
 
 
 
 
 
 
 
 
 
 
 
 
 
 
 
 
 
 
 
 
 
 
 
 
 
 
 
 
 
 
 
 
 
 
 
 
 
 
 
 
 
 
 
 
 
 
 
 
 
 
 
 
 
 
 
 
 
 
 
 
 
 
 
 
 
调查人:                    统计时间:    年    月    日


 

表3 松突圆蚧虫情样地调查记录表
 
标准地号:      调查地点:       寄主树种:         代表面积:                  
样树号
虫口密度(头/束)
平均虫口密度
最高虫口密度
有虫针束率
死亡率
危害程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平均
 
 
 
 
 
 
最高
 
 
 
 
 
 
虫株率
 
 
 
 
 
 
调查人: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表4  松突圆蚧发生情况调查汇总表
 
汇总级别(县、乡、村):                                                                           年      世代    季度

<TD vAlign=top width
单位
寄主面积
调查面积
标准
地数
分布
面积
低虫口面积
发生面积
其中:新扩散面积
虫口密度
最高虫口密度
虫株率%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