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众互动 > 科普知识
松材线虫病的那些事(Ⅱ) 松材线虫病怎么防?
发布日期:2023-09-22 15:19 浏览次数: 字体:[ ]

松材线虫病对我国松林危害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表明,造成当前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和病死(枯死、濒死)松树数量快速增加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松材线虫病在我国经过40多年的发生发展,疫情逐渐呈现老疫区连片发生、新疫区跳跃式扩散态势,疫情发生基数越来越大,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根本性扭转。

二是松材线虫病防治是世界难题,缺乏有效的治本措施,且监测能力相对不足、检疫监管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整体预防和治理成效不高。

三是多年来一些地区存在隐瞒疫情或少报疫情现象。近年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实地核查、出台督办追责办法等,各地疫情报告数据更接近实际。

松褐天牛羽化孔

松材线虫病发生危害有哪些特点?

松材线虫病具有适生范围广、寄主种类多、传播速度快、感病松树死亡率高、防治困难等特点。近年来,松材线虫病在我国的发生危害呈现新特点。

感病的松树种类不断增多。松材线虫入侵我国后寄主种类不断增加,专家分析研究表明,我国松材线虫病自然感病寄主已由松属植物扩大至松科植物。目前,常见寄主包括25种松树,分别为白皮松、海岸松、思茅松、日本黑松、马尾松、火炬松、黄松、湿地松、琉球松、黄山松、华山松、油松、千头赤松、红松、日本赤松、加勒比松、矮松、沙松、长针松、墨西哥白松、云南松、硬枝展松、长白落叶松、华北落叶松和日本落叶松。

由人工纯林向针阔混交林扩散。早期松材线虫病仅发生在松树人工纯林,一般不在混交林中发生。后来松材线虫病不但在人工混交林中发生,甚至在次生林中混生的松树上发生。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范围向北方和西南扩散加快。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未来30年松材线虫在我国潜在气候适生区相比当前气候条件呈现范围扩大和向北扩散的变化趋势。几乎所有气候带的绝大多数松林生态系统都有可能被松材线虫侵染。2016年在辽宁省发现疫情,使我国松材线虫病向北直线延伸500多公里,松材线虫病已突破传统适生区,向北扩散蔓延。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面临松材线虫入侵扩张的高风险,北京市和天津市处在包围之中,中温带成为当前防控的前线。

 

受松材线虫危害的松林

如何防范松材线虫病入侵?

对于尚未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松树来说,松材线虫病是可“防”的;对于整片松林来讲,松材线虫病是可“控”的。松材线虫病预防的两个关键环节:

一是严格检疫外防输入。严禁从松材线虫疫区调运涉木制品,凡调入境内涉木制品严格按照一车一证的原则申办、携带调出地《植物检疫证书》。运达后,第一时间通知林木检疫站检疫员进行复检,经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逃避检疫、弄虚作假、未经检疫擅自从疫区调运苗木,造成疫情扩散或有引发疫情风险的,将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

二是坚持春秋季普查和日常巡查。对发现的枯死木开展调查,查找死树病因,及时检测鉴定,确保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坚持对辖区内所有松树进行普查,重点是电网和通信线路的架设沿线,通信基站、公路、铁路、水电等建设工程施工区域附近,木材集散地周边,景区的松树。监测内容包括枯死松树;针叶呈现红褐色、黄褐色的松树;整株萎蔫、枯死或者部分枝条萎蔫、枯死,但针叶下垂、不脱落的松树;树干部有松褐天牛等媒介昆虫的产卵刻槽、侵入孔的松树;树干部松脂渗出少或者无松脂渗出的松树。

显微镜下的松材线虫

如何防治松材线虫病?

疫情监测:通过落实护林员疫情监测责任,建立人工地面网格化疫情监测网络,积极引入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新技术,对辖区内的松树开展每月一次的日常监测和春秋两季专项调查,及时发现松树异常情况,确保疫情早发现、早除治。

疫木除治:对疫区内的病死(濒死、枯死)松树进行全面伐除,必须先封后伐。在我国大多数松褐天牛一年一代的区域,可选择在冬春季媒介昆虫非羽化期内进行集中伐除。对伐除林地上所有直径1厘米以上的病死松树的枝丫也应全部清理、销毁,同时要对疫木伐桩进行除害处理。

媒介昆虫防治:针对重要生态区的松林或重要古树名木,可辅以采取地面喷施或飞机施药方式进行防治。方法是在媒介昆虫羽化期内,选用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缓释型药剂连续多次施药,防治媒介昆虫。也可以有选择性地选取诱捕器诱杀、立式诱木引诱、打孔注药、天敌防治等方式进行防治。

检疫封锁:加强对松科植物及其制品的检疫检查。发生松材线虫病疫情后,要及时对疫区采取检疫封锁措施,防止疫木人为流失传播。同时对辖区内涉木单位和个人进行登记监管,定期开展检疫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采伐、运输、经营、加工、利用、使用疫木及其制品的行为。

开展防控宣传,营造良好的防控氛围:印发松材线虫病宣传图册,利用各种平台与机会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宣传,普及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和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大众防控意识,大力支持政府组织的病枯死松树清理等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