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市林业站联合南京林业大学在吴中区太湖生态岛开展野外调查过程中,在天王坞样线发现了一种江苏植物志里未记载的无患子科槭属植物。调查队员当即采集标本,并拍摄植物各部位特征的高清照片,后经专家研究、鉴定和求证,确定为毛脉槭。
毛脉槭隶属无患子科槭属,其花期在4月下旬,果期10月,像“竹蜻蜓”般的翅果嫩时紫色,后变淡黄色,张开成钝角或近于水平,翅果通过风散播。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记载,毛脉槭分布于我国南方的安徽、浙江、江西、贵州、福建、广东、广西等省,模式标本产地在浙江天台山。《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江苏植物志》等权威志书中均未记载该种在江苏省的分布。本次调查首次发现该种在江苏省分布,是江苏省的新记录物种,也是毛脉槭分布的北界。新发现对于江苏省植物多样性、毛脉槭的地理分布研究以及江苏省槭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有重要意义。
槭属全世界有200余种,分布于亚洲、欧洲及美洲,中国约有140余种,是槭树种类最多的国家。我国古代就把槭属植物叫做“槭”,在汉代许慎著的《说文》一书中就载有“槭木可作大车輮”。槭树中有些种被俗称为枫树,清代吴其濬著的《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就把“三角槭”,叫做“三角枫”。在世界众多的红叶树种中,槭树的秋叶独树一帜,树姿优美,叶形秀丽,秋季叶渐变为红色或黄色,还有青色、紫色,可作庇荫树、行道树或风景园林中的伴生树,与其他秋色叶树或常绿树配置,彼此衬托掩映,增加秋景色彩之美。
2022年以来,苏州市首次全面开展野生植物资源普查,目的是摸清全市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完善野生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档案,评估野生植物资源生存环境现状,促进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在植物调查中,除了西山岛的毛脉槭,在吴中渔洋山区域还惊喜的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明党参的极小种群,充分显示了太湖区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苏州市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奋力书写林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推实做实野生动植物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取得了一定成效。2023年3月,苏州成立了全省首家野生植物扩繁和迁地保护中心,进一步提升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和种质资源保存能力,为野生植物扩繁和野外回归奠定基础。
积极创新科普宣教新模式。开展“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生物多样性日”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沿江野外巡护、线上直播、网络生态讲坛等形式,邀请自然爱好者、志愿者、相关专业大学生等社会力量参与互动,积极营造全民参与、共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浓厚氛围,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果。
齐抓共创探索有效管理新机制。2022年建立由市林业局牵头、21家单位参与的苏州市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制度,在省内率先将法院、检察院纳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市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办公室创新召开“林长制+联席会议”野生动物案件行刑衔接专题研讨会,市林业局、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共同探讨新司法解释和两法衔接工作要求,交流沟通案件办理中的疑难问题,有效拓宽野生动植物保护“朋友圈”。
深入推进全链条联合执法。针对线上、线下相关活动实施全面监管,部门联动对市场、餐饮、人工繁育单位等场所进行突击检查,部门联合完成清风行动、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和网盾行动,区域联动完成两省一市交界地区清网行动,全方位清除非法猎捕和交易野生动植物行为,促进重点打击与综合整治相结合,健全联合执法监管长效机制,有效遏止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