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4日-16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第23届大会暨UNESCO人与生物圈计划发布50周年纪念大会在江苏盐城召开。14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盐城市迎宾馆开幕。此次大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江苏省林业局、盐城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承办。本届大会以“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深入探讨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共书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画卷。来自国家相关部委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的近200名嘉宾和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科院副院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张亚平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夏泽瀚教授,盐城市人民政府周斌市长,江苏省林业局王学东副局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崔莹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一级巡视员柏成寿,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二级巡视员栗倩云和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二级巡视员李焰等主要领导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席许智宏院士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丁研究员主持。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张亚平指出,过去50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理念与我国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践深度融合,人与生物圈事业在我国成功实施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他强调,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人与生物圈事业正迎来最佳的发展时期。去年底,党的二十大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明确要求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强调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背景下,我国人与生物圈事业必将迎来更好更快的发展。他表示,2025年我国将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这将是该十年一度的盛会首次在亚太地区举办,将为我们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推动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提供新契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全体成员重任在肩,应更加奋发有为。
盐城市市长周斌在致辞中介绍说,生态环境是盐城的宝贵财富,沿着582公里的海岸线,形成了湿地、海洋、森林三大互生共融的生态系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驿站”;以丹顶鹤和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黄海湿地,成为中国唯一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成为300多万只候鸟栖息天堂;我们盐城一直以来积极参与“人与生物圈计划”,以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总抓手,实施条子泥湿地“生态岛”等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让绿色成为盐城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江苏省林业局副局长王学东指出,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把建立、发展和管理好生物圈保护区放到美丽江苏建设和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去思考谋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提升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水平,扎实推进绿美江苏建设,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江苏林业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教授夏泽瀚指出,生物圈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核心理念引领下建立的推动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场所和示范基地,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提供本地解决方案的实践地,目前正通过同步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他高度肯定了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重要工作成绩,尤其是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立和运行的重要经验。
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蒋巍向与会代表介绍了盐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规划。
大会颁发2021年新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证书、向野生动物智能监测示范单位授牌、向人与生物圈自然教育基地试点授牌,颁发青年创新小组新成员证书,进行了中国生物圈纪念章捐赠仪式、颁发2021年度绿色卫士奖。
在接下来的大会期间,还将举行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首批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获得者座谈会等活动,与会代表将围绕本次大会主题“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了深入探讨,盐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百山祖园区、宝天曼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猫儿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鼎湖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分别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科技支撑保护区管理提升、生物圈保护区带动周边社区发展和充分发挥自然教育志愿者作用等主题做交流报告。
与会嘉宾、代表还将考察观摩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博物馆、丹顶鹤繁育中心、生态眼等地,加深对盐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实践人与生物圈管理理念和管理工作履行成效的了解。
盐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盐城珍禽保护区位于江苏中部沿海,涉及盐城沿海6个县(市、区),重点保护以丹顶鹤为代表的湿地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盐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海岸线全长近582公里,总面积247260公顷,其中核心区22596公顷,缓冲区56742公顷,实验区167922公顷。广袤的黄海湿地滩涂分布着各类动物1855种,高等植物712种。国家重点野生动物12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8种(鸟类2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1种(鸟类74种),有17个物种被列入IUCN物种红色名录。每年有近400-600只丹顶鹤在这里越冬,每年约有2000余万只候鸟迁飞经过,近百万只鸟类在保护区栖息,素来享有东部沿海“国家重要湿地基因库”之称。这里是全球仅有的两块潮间带湿地世界自然遗产之一,是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涵括了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岸带及海洋生态系统,是具有普遍突出价值的生物学、生态学过程的典型代表。这里还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水鸟的重要中转站,是连接古北界和东洋界鸟类的过渡区域,是拯救濒危物种的关键地区、是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保护着中国境内最大的野生丹顶鹤越冬种群,为数以千万计的迁徙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是勺嘴鹬、黑脸琵鹭、黑嘴鸥珍稀濒危候鸟不可替代的自然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