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总结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近日印发了《乡村绿化技术规程(试行)》,指导各地统筹生态、生活、生产空间,遵循村庄发展建设规律,以人为本,务实节俭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规程正文如下。乡村绿化主要植物名录见附件中附录A,乡村绿化参考模式图例见附件中附录B。25141621m9kx.pdf
乡村绿化技术规程
(试行)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乡村绿化的总则、程序、主要类型、绿化配置、苗木、栽植、抚育管护、成效评价、档案管理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村庄内部及周边绿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HJ 556 农药使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
LY/T 2494 古树名木复壮技术规程
LY/T 3073 古树名木管护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乡村绿化 village greening
乡村范围内的四旁地、场院用地、废弃闲置地、公共绿地等土地上进行的植树种草和植被保护修复,并形成林草覆盖的过程。
注:四旁地包括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土地;场院用地包括居民庭院、单位场院;废弃闲置地包括低洼地、盐碱地、塌陷地、拆违地、污染地、取土坑、沟坎坡地、闲置地等;公共绿地包括乡村公园、小微绿地等。
3.2
乡土植物 indigenous plant
本地区天然分布的植物,或通过长期引种、栽培和繁殖,已完全适应于本地区气候和环境且生长良好的植物。
3.3
护村林 forest around village
村庄居民点周边建设的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的片林或林带。
3.4
民俗林 folklore forest
与当地民俗关联度较大的,得到当地村民认可或得到乡规、村规民约保护的森林、林木。
4 总则
4.1 科学布局、保护优先
统筹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按照乡村生态系统格局,顺应地形地貌,因地借势,优化绿色空间系统布局。保持乡土风貌,保护乡村自然生态景观格局和村落古迹等人文资源,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及其自然生境。统筹生态建设与耕地保护,乡村绿化不应违规占用耕地。
4.2 尊重规律、分类指导
树立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遵循村庄发展建设规律,根据地理位置、自然禀赋和发展基础,合理确定乡村绿化类型、安排绿化任务和实施步骤。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乡村绿化。
4.3 科学绿化、务实节俭
坚持适地适树,优先选择具有文化内涵、抗逆性强的乡土长寿命树种,鼓励在“四旁”种植乡土珍贵树种,充分发挥乡村绿化在彩化美化环境、生产经济林果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多重效益。选择易成活、易养护的植物品种,营造符合乡村特点的绿化环境。
4.4 以人为本、共建共享
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尊重群众意愿和风俗习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鼓励群众参与乡村绿化的各个环节,激发爱绿护绿、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生态环境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长效机制。
5 程序
在明确绿化主要类型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参见附录A),确定绿化的空间配置和植物配置方式(参见附录B);选择适宜的绿化苗木和规格,按立地条件整地、栽植苗木,必要时进行土壤改良。加强绿化成果管护,适时进行松土除草、浇水追肥、整形修剪和有害生物防治。乡村绿化程序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乡村绿化程序流程图
6 乡村绿化的主要类型
6.1 村旁绿化
环绕村庄居民点周边的绿化,包括维护村庄生态、改善居住环境的片林、环村林带等。
6.2 宅旁绿化
村民住宅房前屋后的绿化。
6.3 路旁绿化
乡村通村公路、村庄内部街道等的绿化。
6.4 水旁绿化
穿越村庄居民点以及连接相邻居民点、乡镇、重要节点的溪流河流两岸、塘堰周边及湿地漫滩等的绿化。
6.5 场院绿化
居民庭院、村委会、学校、驻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部队等内部及周边的绿化。
6.6 公共绿地绿化
乡村公园、小微绿地等公共活动场地的绿化。
6.7 废弃闲置地绿化
乡村低洼地、盐碱地、塌陷地、拆违地、污染地、取土坑、沟坎坡地、闲置地等尚未利用的非农业生产土地的绿化。
7 绿化配置
7.1 村旁绿化
7.1.1 空间配置
根据村庄地形地势,结合环村路、环村水系、山坡等建设片林或林带(参见附录B中B.1)。具体要求如下:
a) 平原地区村庄宜配置环村林带,林带应结构紧密,根据村庄周边土地确定林带宽度。
b) 山区、丘陵地区村庄在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的特殊地段营造护村林(带)。
c) 保护修复村旁的民俗林。
7.1.2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要求如下:
a) 宜选择冠幅较大、主干通直、枝叶繁茂、树型美观的树种;民俗林及其周边宜选择有文化内涵、体现乡愁记忆的乡土植物。
b) 采用多种类、多层次配置,针叶与阔叶、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草、速生与慢生相结合,综合考虑生态防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配置物种组成丰富、结构稳定的村旁绿化。
c) 可突出主栽树种,营造经济、观赏或生态特色鲜明的村旁绿化。
7.2 宅旁绿化
7.2.1 空间配置
根据村民住宅类型、房前屋后空间开展绿化,突出宅旁景观特色(参见附录B中B.2)。具体要求如下:
a) 宅院入口采用多种类型植物复合配置,营造色彩协调的景观。
b) 宅院墙面宜采用立体绿化,可采用突出地方特色的乡土材料装饰院墙。
7.2.2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要求如下:
a) 根据当地习俗选择受群众欢迎或具有美好寓意的植物,优先选择适生的经济树种、珍贵树种,以及能够趋避蚊虫蛇蚁的植物。
b) 根据住宅分布情况,随水体和道路的走势,采用点状、丛团状、带状、片状或多种形式灵活配置。
c) 结合院墙、宅院入口、路旁或水旁绿化等,采用针叶与阔叶、常绿与落叶、特色经济与观赏树种结合,乔灌草藤复合的配置模式。
d) 在主要灾害风向的迎风面宜种植树体高大、枝叶茂密、抗风能力强的深根性树种。
e) 在住宅较近的地段不宜种植生长太快、树冠高大、有板根、根蘖性强的树种,以及不利于居民健康的植物。
7.3 路旁绿化
7.3.1 空间配置
根据村庄规划,开展通村公路、村内道路两侧绿化,优化道路景观(参见附录B中B.3)。具体要求如下:
a) 根据村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景观资源特色,留足透景线。
b) 增加自然式配置,展示乡野自然植物景观和乡土风貌。
c) 道路出入口、交叉节点宜结合当地自然风景、历史人文特色开展绿化美化。
d) 对有架空电力线路和地下管线部分,绿化应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7.3.2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要求如下:
a) 选择树形优美、枝叶浓密、季相特征明显、抗性强、能吸附有害气体的乡土植物,适当配置能为小型哺乳动物、鸟类、昆虫提供食源、蜜源和栖息环境的植物。
b) 同一路段的树种、树形、色彩和种植形式宜保持一致,较长路段和重要节点处植物配置宜富有变化。
c) 通村公路宜主栽树干通直、冠大荫浓的乔木,乔木高度宜与村庄建筑、环境协调,适当配置观赏性好的小乔木和灌木。宜采用列植,株距4 m~6 m,结合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行距。
d) 通村公路绿化兼具农田防护林功能时,株距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根据农田规模,因地制宜预留大型农机具作业空间。
e) 村内道路宜选择树形优美、观赏性强的乔木、灌木及乡土地被植物,道路两侧用地空间不足时宜见缝插绿。可结合宅旁或水旁绿化,采用多样化配置形式增强观赏性。
f) 道路出入口、交叉节点可结合乡村特色营造植物主题景观;被人行横道或道路出入口断开的绿化带端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应采用通透式配置,不遮挡司机和行人视线。
g) 在道路两侧及隔离带种植的植物,不应遮挡路灯、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和妨碍安全视距,避免影响安全通行。
h) 输电通信线路下不宜栽植高大乔木,易积水处宜选择耐水湿植物。
7.4 水旁绿化
7.4.1 空间配置
顺应乡村溪流和塘堰分布、水体形态、自然岸坡截面形态开展绿化(参见附录B中B.4)。具体要求如下:
a) 保留村庄自然山水格局,水资源条件丰富的地区,可依据自然地形适度营造水景。
b) 保护恢复村庄现有河道、水塘、沟渠的自然岸线,结合自然岸线绿化提升河流廊道景观。
c) 保护原生植被和动植物生境。
7.4.2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要求如下:
a) 应选择耐水湿、固岸护坡、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的乡土植物,突出防护、净化、观赏等功能。可选择能为小型哺乳动物、鸟类、昆虫提供食源、蜜源和栖息环境的植物。
b) 溪、河、渠等线状水体两侧采用列植、丛植等方式,库、塘等面状水体旁采用孤植、丛植或片植等方式。
c) 驳岸旁宜根据驳岸类型和水位高低,合理选择湿生植物、水生植物和小灌木、藤本或地被植物。
d) 根据水质、水深和滨水立地条件,合理选择挺水、浮水、沉水植物,协同发挥净化水质作用。
e) 水域富营养化、水污染严重的,宜采取人工清淤等措施后,种植适生植物,修复湿地生态环境。
7.5 场院绿化
7.5.1 空间配置
居民庭院绿化应尊重居住者意愿。单位场院绿化应与乡村景观风貌协调,可结合场院功能开展绿化(参见附录B中B.5)。
7.5.2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要求如下:
a) 居民庭院绿化可与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种植林果、蔬菜、药材等经济植物,或采用花卉盆栽美化居住环境。
b) 村委会场院绿化宜配置遮荫乔木、花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复层植物群落,可设置花坛花箱,或根据实际需要建设林荫停车场。
c) 学校绿化宜选择多样化的植物种类,提升科普教育功能,结合学校功能分区,灵活配置高大乔木、花灌木、绿篱、草坪、花坛等。
d) 卫生院、养老院绿化宜选择树冠高大、具有保健功能的植物,合理选择花草、药用植物,结合座椅点缀遮荫乔木。
e) 工矿企业绿化宜选择对主要污染物有抵御、吸附、分解或转化作用的植物,提升防护、隔离、净化等功能。
f) 其他企事业单位、部队等绿化宜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植物,进行乔灌草藤复合配置。
7.6 公共绿地绿化
7.6.1 空间配置
公共绿地绿化宜根据村庄土地利用情况,合理建设乡村公园、营造小微绿地(参见附录B中B.6)。具体要求如下:
a) 利用村庄周边的现状林地、草地、湿地等建设乡村公园。
b) 宜利用村内边角地、闲置地、大树周边空地等营造小微绿地,丰富休闲活动场地。
c) 利用古树名木周边开展公共绿地绿化时,应注意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及其生境。
7.6.2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要求如下:
a) 乡村公园应保留现有的高大乔木及景观良好的成片林木、植被,采用群植、丛植、孤植等配置方式,以自然式种植为主,考虑季相变化,充分体现村庄自然特色。
b) 小微绿地可因地制宜确定绿化和硬质铺装的比例,周边宜种植遮荫效果好的乡土观赏植物,乔灌草复合配置。
c) 避免大草坪、大绿篱、行列式、树阵式等城市绿化形式。
7.7 废弃闲置地绿化
7.7.1 空间配置
根据村庄规划,利用村庄低洼地、盐碱地、塌陷地、拆违地、污染地、取土坑、沟坎坡地、闲置地等开展绿化,增加乡村绿量,改善生态环境(参见附录B中B.7)。
7.7.2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要求如下:
a) 低洼地宜排干积水、覆客土,参考周边植物群落结构,选择以耐涝植物为主进行绿化。
b) 坡地绿化应乔灌草结合,增强植被水土保持功能;坡脚可在乔木下层种植乡土灌木、藤本、地被植物,提升景观效果。
c) 平地、台地绿化以发挥生态或景观功能为主,无污染的情况下可兼顾经济功能。
d) 有污染的废弃地绿化宜选择抗逆性强、富集力强的植物,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修复功能。
e) 盐碱地绿化应选择耐盐碱的植物。
8 苗木
8.1 苗木选择
苗木选择要求如下:
a) 应采用具有林木(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植物检疫证书、质量检验合格证书、产地标签的苗木,优先选择优良种源、良种基地的苗木。
b) 应选择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苗木。
c) 乔木树种宜选择主干通直、枝条茁壮、树冠完整、树形优美的苗木。针叶树种应选择顶芽完整健壮、充分发育的苗木。
d) 灌木树种宜选择树冠完整、株形饱满的苗木。
e) 地被、竹、藤植物植物宜选择株型饱满、根系完好的苗木。
f) 积极使用容器苗,具有经济效益的植物可选择嫁接苗。
8.2 规格确定
苗木规格确定要求如下:
a) 乔木宜选择适度规格的苗木,除必须截干栽植的树种外,应使用全冠苗。
b) 灌木、藤本宜选择苗龄2年以上的苗木。
c) 地被、药用植物宜优先选择多年生种类。
d) 片林绿化不宜使用大规格苗木,大规格苗木标准根据各省实际情况确定。
8.3 苗木处理
苗木栽植前处理要求如下:
a) 可根据各地自然条件以及植物种类、形态和生长特性,适当修剪部分枝叶。
b) 可适当截短过长的主根和侧根,适当修剪受伤根系、发育不正常的偏根。
c) 可采用抗蒸腾剂对树冠进行喷洒处理。
d) 苗木处理按照GB/T 15776的规定执行。
9 栽植
9.1 土壤改良
立地条件不能满足乡村绿化需要时,可开展土壤改良,主要措施如下:
a) 肥力不足的土壤,宜通过施绿肥、施有机底肥、深翻松土、种植固氮草本植物等方法改良。
b) 低洼地、塌陷地、土质粘重土地,宜排干积水,根据土壤质地添加土壤疏松剂、有机肥,拌土改良基质。
c) 酸化或碱化土壤,宜根据酸碱程度,添加土壤改良剂,盐碱化严重土地可采用洗盐等方式改良。
d) 污染严重、物理化学性质差且难以改良利用的土壤,可采用客土方式进行改良,客土不能造成其他区域土地资源破坏。
9.2 整地
根据作业设计要求进行整地,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种植前应清理场地,拆除不可利用的硬化铺装、构筑物,清理砖瓦石砾、杂草、树根、废弃物和有害污染物,宜再次利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
b) 宜根据苗木根系、土球直径、土壤情况和地形条件进行整地。不同立地条件的整地方式,应符合GB/T 15776规定要求。
c) 根据场地汇水面特征、水文条件和植被需水要求,设置排水和集水措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d) 尽可能保留和利用原有植被,按照相关规定保护管线、文物、古树等。
e) 质地优良的疏松表土待回土时利用。
9.3 栽植技术
苗木栽植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种植深度适宜,根系充分伸展,不伤根、窝根、损伤茎叶枝干。
b) 注意乔灌木的合理朝向,除特殊景观树外,树木栽植过程中保持直立,苗干垂直于地表。种植地被植物的密度以成苗后有效覆盖地面为宜。
c) 栽植树木回填的栽植土应分层压实,栽植深度以覆土略高于苗木原土痕为宜。
d) 栽植后应及时浇足透水,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补水。
e) 地径3 cm以上的苗木,以及栽植季节大风易发地段的苗木,栽植后宜设支撑。
f) 未能当天栽种的裸根苗和1~2天内未能栽完的土球苗,宜采取假植措施。裸根苗按列稍斜放置,挖土埋根;带土球苗集中放好,四周培土。土壤过干时适量浇水和叶面喷水。
10 抚育管护
10.1 总体要求
乡村绿化成果管护遵循以下总体要求:
a) 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受益谁负责相结合的原则,由所在村庄或单位负责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宜制订乡规民约,加强村民爱绿护绿意识。
b) 居民庭院、房前屋后等农民自发栽种的植物,由村民自行管护。
c) 栽植后应加强管护,通过巡护、设置围栏等方式防止人、畜损害苗木。
d) 及时清理枯死树,在适宜季节进行补植,补植苗木种类和规格宜与存活苗木相协调。
e) 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及其生境,对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及时抢救复壮。树冠垂直投影外延5 m范围内不应动土、铺砌不透气材料或污染土壤,古树名木养护管理和复壮措施应遵守LY/T 2494、LY/T 3073及相关法律法规。
f) 保护珍贵树种和珍稀植物。
10.2 松土除草
苗木栽植后宜连续2~3年进行松土除草,每年1~2次,可结合松土进行施肥。注意保留林下天然地被植物和落叶,控制影响苗木正常生长发育的大型野草、杂灌和各类藤蔓。避免使用化学药剂除草。
10.3 浇水追肥
苗木栽植后宜根据气象条件、土壤墒情、苗木生长状况,及时浇水追肥,具体要求如下:
a) 浇水后,宜就地取材,覆盖木片、枝叶碎屑、片石、瓦片等乡土材料等进行保墒。
b) 干旱、半干旱地区应采用喷灌、滴灌、渗灌、小管出流等节水灌溉方法。
c) 宜根据植物生长实际情况适时追肥。
10.4 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要求如下:
a) 以防护功能为主的树木,可不整形,仅剪去病虫枝、枯枝,密生和徒长枝,保证树木健康生长。
b)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树木,整形修剪宜有利于经济产品的丰产和优质。
c) 以观赏功能为主的树木,保持景观效果,可适时进行合理修剪。
10.5 有害生物防治
有害生物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维护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具体要求如下:
a) 宜通过选择抗性植物、合理搭配树种等方法,结合抚育管理、生物防治措施,增强对有害生物的抗性。避免在农田附近种植当地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寄主植物。
b) 宜结合植物生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采用物理、生物或综合方法,避免采用单一的化学防治方法。加强有害生物监测,如发现检疫性有害生物,立即采取防控措施。
c) 不应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防止污染环境,保证人畜安全,避免减少有益生物。按照HJ 556的规定,进行农药使用环境安全管理。
11 质量成效评价
11.1 村庄绿化覆盖率
行政村范围内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的村庄绿化面积之和占村庄土地面积之和的百分比。见式(1)。
R = Yi+Yj +Yk A×100% ………………………(1)
式中:
R ——村庄绿化覆盖率,单位为%。
A ——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村庄土地面积总和,单位为公顷(hm2)。
村庄土地面积指村庄内部和周边土地面积之和。其中,村庄内部土地指以农村宅基地为主的集中连片农村建设用地,村庄周边土地指村庄周边100 m范围内的土地面积。
Yi ——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村庄内部绿化面积总和,单位为公顷(hm2)。
村庄内部绿化面积指村庄内部土地上的乔木、灌木、花草等覆盖的绿化面积。
Yj ——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村庄周边绿化面积总和,单位为公顷(hm2)。
村庄周边绿化面积指村庄周边土地上的乔木、灌木、花草等覆盖的各类土地面积(不含耕地)。
Yk——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四旁植树面积总和,单位为公顷(hm2)。
村庄土地上单行或零星生长的各类林木,按投影面积或以株数折算面积。其中,中温带区、暖温带区、亚热带区、热带区750株折算为1 hm2;寒温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极干旱区、青藏高寒区450株折算为1 hm2。
注: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指30户(含)以上常住人口的自然村(组)。当地对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户数另有规定的,按照当地相关规定执行。
11.2 四旁植树质量评价
11.2.1 评价指标
四旁植树成活率指成活株数与当年四旁植树总株数的百分比,按照GB/T 15776规定执行。见式(2)。
P1= N1 N0×100% …………………………(2)
式中:
P1 ——四旁植树成活率,单位为%。
N1 ——当年四旁植树成活的苗木株数,单位为株。
N0——当年四旁植树总株数,单位为株。
11.2.2 评价要求
四旁植树成活率应达到90%(含)以上。
11.3 四旁植树成效评价
11.3.1 评价指标
四旁植树株数保存率指四旁植树3~5年后成活株数与当年四旁植树总株数的百分比,按照GB/T 15776规定执行。见式(3)。
P2= N1 N0×100% …………………………(3)
式中:
P2 ——四旁植树株数保存率,单位为%。
N1 ——四旁植树3~5年后成活的苗木株数,单位为株。
N0——当年四旁植树总株数,单位为株。
11.3.2 评价要求
中温带区、暖温带区、亚热带区、热带区,绿化3年后,四旁植树株数保存率在80%(含)以上;寒温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极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带,绿化3~5年后,四旁植树株数保存率在65%(含)以上;寒温带区、干旱区、半干旱区、极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等地区,乔、灌木树种一同纳入四旁植树株数保存率计算。
12 档案管理
使用国家投资或以国家投资为主的乡村绿化项目,应按照造林档案管理要求建立绿化管理档案。鼓励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