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15日,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走进盐城黄海湿地,为大家讲述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跟着书本去旅行》是央视为孩子们拍的一部神级纪录片,这是一部大型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节目中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
2019年7月5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江苏省盐城市申报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也成为全球第二处、中国第一处潮间带世界自然遗产。
在《零的突破》一书中,作者张锋对此次申遗过程进行了记录。正如书中所写,这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地区鸟类迁徙路线上水鸟重要的迁徙通道和枢纽”,并“以其生物多样性保育的突出价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这里,你能看到万千鸟儿翱翔、停歇,麋鹿漫步水中,呦呦鹿鸣回荡在旷野……
书本旅行团跟随《零的突破》这本书,沿着当年盐城市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时国际专家考察团考察过的科考路线,探访这片神奇的世界自然遗产,参观湿地特有的地貌和潮水“画”出的森林,了解神奇的会“生长”的海滩。
第一站书本旅行团来到了条子泥湿地公园,参观了让国际专家考察团惊喜的特殊地貌——全球著名的辐射沙脊群的条子泥部分,这也是世界自然遗产最核心区域。书本旅行团借助无人机观看了条子泥“潮汐森林”的美景。这里不仅有世界自然遗产要求的美学价值,还有极高的生态和科研价值。沿着国际专家考察团的足迹,书本旅行团来到形成“潮汐森林”的滩涂上,漫步于光滩,寻找吸引鸟类的宝藏。这里还是“海洋生命的乐园”、“迁徙鸟儿的家”,科学家们在这里采集到了底栖生物的样本,研究了迁徙鸟儿爱吃的美食。
盐城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交汇处,也是我国地理意义上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迁徙鸟儿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每年来盐城的鸟儿越来越多,这里也就变成了鸟儿的天堂。正是因为这些小客人,才让这片土地有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世界自然遗产的美名。
第二站书本旅行团来到了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这里是滨海湿地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最原始的风光,这里也是《零的突破》一书中重点描写的地方。
通过观察生长在滨海湿地不同区域的动植物,书本旅行团进一步理解了《零的突破》一书中所描写的植物演替和湿地生态系统。从潮下带到潮间带,再到潮上带,随着土壤中盐分含量的变化,植物种类也随之改变。潮下带是水生植物;在潮间带中,先是不生长植物的滩涂,被形象地称为光滩,然后出现了碱蓬;在潮上带开始出现了芦苇和茅草。
盐城湿地因为潮间带而闻名于世,在潮间带生长的植物主要是碱蓬。碱蓬是一种藜科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土壤中的盐分,降低土壤中的含盐量,让原本含盐量很高的滩涂加速变成适合生长其他植物的普通土壤。碱蓬除了“吃”盐的神奇技能,变色是它的另一个绝技。变色后的碱蓬被人们称为“红地毯”,和“潮汐森林”一样,也被专家考察团称赞为“体现世界遗产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
这里的潮间带是世界濒危物种黑嘴鸥的繁殖地,据专家们调查,每年秋天,大约有2000只左右的黑嘴鸥会到这里越冬。成片的碱蓬吸引来小昆虫,还有螺、蟹等底栖生物,这些都是黑嘴鸥的美食。同时,大面积的碱蓬也给黑嘴鸥的幼崽提供了庇护所,让它们得以繁衍生息。
在了解了潮间带的动植物后,书本旅行团穿过了潮间带的碱蓬滩,来到了潮上带。芦苇是潮上带植物的代表,大面积的芦苇不仅能净化水质、涵养水源,还能调节大气环境。这片芦苇滩是丹顶鹤等濒危野生动物的家,也是丹顶鹤在全国最大的越冬地。
牙獐,又称“河麂”,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的数量稀少,主要是因为芦苇滩的面积在减少,而这里的芦苇滩是目前全国现存最大的牙獐的栖息地之一。
从滨海湿地的苇草带继续往上走,来到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平原森林。从老一辈林场人在滩涂湿地上开荒育林,到新一代黄海林工的科学守护,变化的是发展理念和方式,不变的是艰苦奋斗、科学求真、守正创新、绿色发展的林工精神。
盐城黄海湿地,是中国第一块滨海湿地类型的世界自然遗产。它具有全球独特的价值,这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财富。让我们共同携手,保护湿地,切实守护好盐城黄海湿地这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