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假借文学之名,让我和系统内的文学大咖有了一个近距离的接触,确巧的是地点被安排在了国家级森林公园、4A 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黄海森林公园,晚上的文学论坛安排在森林乌托邦,初秋森林公园的夜在乌托邦柔柔的灯光下显得更加妩媚动人,一个人散步于这片林中,感受这份久违的静谧与柔情之美。
可谁曾想到,这份眼前的美,并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也不是成百上千年的滋养,而是几代林业人以青春为梦筑成的图画。
时间追溯到半个世纪之前,54 年来一大批工人、知青及党员干部,前赴后继地奔赴这里,在这里拓荒,在这里成长,青春和汗水、梦想和希望植入了这片土地,才有了今天的参天树木,才有了这4500 公顷的林海绿波。
然而,时光回到1965 年前,这里满眼望去,风沙漫卷尘土,茅草稀疏零落。几乎是不毛之地。第一批垦荒人,号称“十八勇士”。他们住草棚、睡地铺、吃咸菜,“勇士”们甘入苦海,在这高盐、高碱、无淡水、无道路的盐碱地上,开始了艰难的造林之路。自力更生,防风固沙,开荒育苗,他们与天斗、与自然斗,从耐碱的盐蒿、茅草、白茅,到先锋树种丁刺槐,再到水杉、竹子、银杏、意杨等多个树种,树越种越多,森林越来越成样。
这份执守一守就是半个世纪。一棵棵、一行行,一片片,绿成了一片海洋,他们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几代人的人生历程与情感体验。在这场壮丽的滩涂绿化大战中,一代代林工们挥洒辛勤汗水,奉献聪明才智。挖沟引水降盐、栽植绿肥改碱,他们与自然“较劲”,向荒茫的滩涂要效益;盐碱地上种水杉,他们开了先例,自繁自育的水杉,壮大了林场,也鼓了林场人的腰包;间伐树木、林间套种、林下养殖、兴办工厂,他们探索出越来越多的致富门路,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改革的风尖浪口上,他们顶住压力和诱惑,不卖林、不毁林,才有数十万株树木郁郁葱葱,让整个森林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繁茂的植被给动物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栖息之所。林中300 多种鸟类、30 余种兽类悠然自在地生活,为寂静的森林带来生命的喧嚣。
五十四年,弹指一挥,绿色的执著和梦想,如影随形。绿,在这里,成了传奇。这样的传奇,也深深震撼了国家森林公园评审专家的内心,直接促成了黄海森林公园的“另类”入选。看惯了峰峦叠翠、奇松怪石、峡谷溪瀑的专家们,一看,看不出名堂,没有悠久的历史,没有古树名木,何以打动人?可是再听,这是沿海盐碱地上人工造出的林子,是全国少有的保存到现在的这么大面积的人工林场,专家们动心了,东台创建国家森林公园在于它的示范作用,国家森林公园的评审办法可以修改。于是一张国字号的名片,就这样“加冕”在了黄海森林公园身上,实至名归。
如今的黄海森林公园,寻访她、迷恋她的人趋之若鹜,在这里,年至耄耋的离退休老干部、六七十岁的昔日知青,恍若回家,在一棵棵树的年轮上,找回那年那月的峥嵘往事;在这里,普通似你我,天真若孩童,陌生如旅客,可以在满眼的绿中感受到向上的力量。
与初创东台林场时相仿,这一次走进大森林“拓荒创业”的又是一帮年轻人。他们中来自各个单位不同专业的精英,用自己的专业和胸怀“功成我将无我”的信念,接过老一代林工的接力棒,像专业设计师一样做好融森林公园、景区建设于一体的规划,美化着眼前的这片林。
远处星光灯火下的小木屋,因地、因势、因树而建,水语、杉语、星语一处处名字别具诗意;森林乌托邦,木色木香,与森林融为一体的同时,演绎着森林主流文化与世界时尚元素为一体的休闲餐饮全新模式;雨后的木栈道,曲径通幽,……一处处景点,无不体现出林二代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苦用心。短短几年时间,国家级森林公园、4A 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在他们手上相继建成。
能有这份如此的美景,正是这样一代代林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们会珍惜这样的夜,这样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