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各地动态
盐城市响水县优化树种推进黄河故道万亩经济林果带建设
发布日期:2019-05-08 09:46 浏览次数: 字体:[ ]

响水县在黄河故道植树治沙的实践中,从更新、优化树种做起,实现由栽植乡土树种、推广意大利杨树、栽植经济林果三步提质增效。截止2019年5月初,已基本形成黄河故道沿线万亩经济林果带。

建县初期栽植乡土树种。黄河故道在响水县境内长63公里,两侧为黄泛区冲积平原,宽幅300-2000米,海拔5—7米。1949年建国后,全县范围内(当时隶属滨海、灌南、灌云、涟水四县边缘部分)实有林地55亩,主要是楝树、刺槐、紫穗槐、榆树等乡土树种及其它杂木。1966年响水建县后,把绿化造林纳入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全县造林数量明显增加;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响水县结合中低产田改造推进黄河故道绿化造林工作,提倡“河成、路成、林成”;90年代初,开始对黄河故道冲积平原的农田修建水泥防渗渠,引淮河水经苏北灌溉总渠至黄河故道流域的中山河(人工河)灌溉,在国家黄淮海开发政策大力支持下,响水境内中山河沿线新建30多座电灌站,大部分农田由种植旱作物改为栽植水稻,较好地解决植树水源问题,促进了农田林网及渠、路林带的发展;1987年江苏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显示,响水县有林地面积为8.4万亩, 仅黄河故道沿线就发展有林地近1万亩。

九十年代中期大规模推广意大利杨树。1995年全县开始大面积推广意大利杨树,全力消灭荒沙碱地,全县造林进度提速, 2009年底全县有林地面积为28万亩,仅黄河故道沿线植树近5万亩。意杨生长快,树木高大,十年成材,是治沙抗风的好树种;但弱点是杨絮飘飞、积聚树根,既污染空气,又容易引起火灾。

近几年推进经济林果带建设。从2016年开始,根据省政府大力推广“珍贵化、彩色化、效益化”三化树种的部署,县政府要求逐步淘汰飘絮的意杨,推广经济树种,使造林质量明显提高。响水县重点推进黄河故道沿线万亩经济林果产业带、以及纵向经过黄河故道的“盐青高铁与沈海高速”两侧万亩薄壳山核桃基地等重点工程,2018年底全县有林地达33.3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7.67%,是响水县造林绿化史上实绩与质量突出的年份之一。2019年黄河故道沿线在前三年已栽植6900亩林果树的基础上,各相关镇(区)都新建300亩以上的经济林果,特别是故道沿线的黄圩、七套、六套等镇区,新植黄桃、薄壳山核桃、梨等果树都在千亩左右,沿线新植3000多亩,基本达到万亩经济林果带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