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历史悠久,位于江苏省中部偏东区域,东临黄海、地势平坦、河渠纵横。市域自然环境多样,自西向东有湖荡、平原、滩涂和海洋的自然环境,属于北亚热带向暖风带过渡地带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为树木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域内古代林木多散布于寺庙、陵墓、村庄、庭院周围,零星居多,成片甚少。明唐时期,民间植树渐多。清末,盐城、东台、阜宁等地一些达官显贵和富庶人家纷纷占地造园,私家园林一度兴盛。后因战争频繁,自然灾害较多为患,致古树名木保存下来的寥寥无几。保护古树名木显得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古树为百年以上树龄的树木;名木为稀有、珍贵树木和具有历史价值、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记录和生动反映了社会发展和自然历史变迁的痕迹。古树名木也是珍贵的基因资源、难得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为摸清域内古树名木资源,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积极推进编制保护规划、制订保护措施、健全保护法规、完善保护政策等多项工作,根据国家、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的统一部署,自2015年7月以来,盐城市林业局、盐城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了全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古树名木资源普查。
从城市到农村,从小区到田头,从河堤到海边,从厂房到滩涂,历时三个春秋,踏遍盐阜大地,寻找每一颗古树名木,寻查每一颗古树名木的记载。普查结果显示,盐城市共登记古树名木共计156株,其中一级古树25株,二级古树16株,三级古树97株,名木12株;古树群1个,共6株。全市古树分布区域广泛,除了响水县,其他县市区均有分布,尤以东台和亭湖居多。将全市的古树名木编订成《盐城市古树名木》宣传画册,向全市展示盐城古树名木的风采与魅力,提升大家对古树名木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
新景观之一 龙的传人护“龙树”
在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羊寨镇边南羊村三组处住房高树林家旁,生长着一棵“龙树”,这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雅称。其实“龙树”学名叫柘树,桑科拓属,木质坚硬,为我国历史上著名名贵木料,大多历史文献都有记载,柘木家具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存,在中国传统家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阜宁的古柘树之所以祖祖辈辈都叫其“龙树”,既有史料记载的传奇故事,更有一代又一代农民自发管护该树。才使得生长至今。在近千年岁月轮回的生存中,经过无数次风吹雨打;经过无数次炎热酷暑;经过无数次冰天雪刮;经过数次洪水淹涝。但历经磨难,该树现在仍然枝繁叶茂。在当地流传着很多关于古柘树的传奇故事。
据林木专家实地考证,该镇曾是元顺帝时羊城农民起义旧址。这株柘树,高15米,胸围达2.5米,冠幅达20米,树龄已达980多年。1948年曾遭雷击,树头折断,全树枯死。当时,曾有人要将其砍掉,说树已枯了,再留着不太吉利,但遭到当时大许多农民反对,说这棵树是祖上留下的宝,风水好,不能砍。枯枝也是暂时的。并继续加以管护。既然老天爷让该树先休息一段时间。就一定会有回生的良机。也许是得到当地村庄农民保护,也许是上天的福报。到了三年之后,开春之时,这棵“龙树”树竟然真的复活了,逐渐长露出新芽。如今,枝繁叶茂,而且沿东侧生长的新生树体附于而上,长出了“龙”的模样。生长奇特,造型别致。细看,龙头朝下,一对突起的龙眼栩栩如生,掩藏于茂密的枝叶中,酷似从云端直插大地的游龙一般,故当地人称其为传说中的“龙树”。千年古柘树的神秘色彩,为羊寨生态游增添了亮点,经常有许多游客来此观赏。
龙的传人护“龙树”,祝愿“龙树”万古长青。盐城市林业局专门举办了古树名木管护培训班,加大对古树名木普查管护力度,统一建立古树名木档案,做到发现一株,确认一株,登记一株,保护一株。不仅将宝贵的“绿色化石”财富保存下来,还要做到对古树名木有史记资料可查。在全社会形成热爱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不断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新景观之二 枯枝牡丹传奇
枯枝牡丹之乡,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区正南亭湖区便仓镇,是见诸宋史的千年吉镇。
据古典小说《镜花缘》中记载,唐代武则天为庆贺登基,责令“百花隆冬齐放,唯有牡丹仙子玩误御旨,触怒武后,遂将宫中二千株牡丹用火炙烤,以成枯枝”。追溯其源,便仓枯枝牡丹灵根,乃原主人卞氏济之,在宋末任陕西参知政事时所植(1988年出土文物石件记载)。宋亡后,卞济之将此花从国府园中移红白二本植于姑苏枫桥镇,后为避世又从姑苏退隐东溟(今便仓),其花随主人迁移于古镇便仓。
每逢花盛时节,这园中的鲜花恰似胭脂凝成,美艳润泽,芬芳馥郁;那繁密厚实的叶片,也青翠欲滴。然而其枝梗呢,却如摇曳在寒风中的枯枝,憔悴欲朽,若折取一枝,划根火柴即可燃着。正如《卞氏宗谱》记载:“牡丹品类不一,此独以枯枝别之异不在花也,骨则破裂,皮则粗皲,爪之则干枯,折之则脆。”枯枝牡丹还有一奇,本系春花,有时却在深秋或初冬时节,竟傲霜斗雪,忽放红花,更引得“游人竞赏,车马频喧”,不禁“咏之,说之,序之,铭之,赞之。莫不以志其异。”
尤其以为神奇的事是,枯枝牡丹正巧盛开在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之时。还有一年,竟开在欢庆我国在联合国恢复席位之际。这当然是纯属巧合,但人们却借此来抒情舒怀,赞其为显灵的“神花”。
“海水三千丈,牡丹七百年。”这是老将军张爱萍重建枯枝牡丹园的题联。这首题联形象地概括了枯枝牡丹的变迁。
据史料记载,便仓的枯枝牡丹从宋末至今,已有七百余年,以“奇、特、怪、灵”著称于世。“一奇”:便仓的枯枝牡丹叶绿枝枯花艳,据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中述称:“如今世上所传的枯枝牡丹,淮南卞仓(便仓)最多,无论何时,将其枝梗摘下,放入火内,如干柴一般,顿可燃烧”。“二特”:便仓枯枝牡丹唯有在便仓枯枝牡丹园内才正常放花,如移植它地,或不开花或小花而不艳。明朝有一伍佑盐官杨应广,酷爱其灵气,移植至官署,栽而不活,只得弃之,卞氏后裔复取,栽至原地,竟枝舒叶茂,生机勃发。“三怪”:枯枝牡丹花瓣能应历法增减,农历闰年十三月,花开十三瓣,平年十二月,花开十二瓣,形成规律性增减的单瓣牡丹。“四灵”:枯枝牡丹颇具灵性,似能感应世事时努通灵人性。建国大典、建国十周年大庆、1972年恢复联合国席位、党的十六大、十八大召开等均在秋、冬两个季节,花开二度,枯枝无叶唯红花独秀。
为适应中外游客观赏花需要,1984年初春,古镇便仓,新辟一园,加上遍植各种奇树异草,把偌大的枯枝牡丹园装点得如入仙境,园内增设门厅、碑牌、八角回廊、奇葩轩、天香亭、卞氏宗祠前厅遗址、碑亭、牡丹仙子、卞元亨雕塑、浮雕广场、早桥、极乐寺等近二十处景点。
由于古园枯枝牡丹稀有名贵,人文底蕴深厚。盐城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7月批复,将此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盐城新十景;2006年被审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便仓枯枝牡丹园已与盐城国家级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相对接,融入江苏旅游新干线。中央电视台第4频道曾对便仓枯枝牡丹园以《寻找最美花园》:相守七百年的传奇,专门作过介绍。
“年年谷雨花似锦,岁岁观花人如潮”。每逢盛花时节,四面八方,男女老幼,云集便仓,据统计,年游客达二十万人次。
新景观之三 银杏树下传佳话
古树名木,见证着历史的足迹,刻下了城乡的发展,记录着文明的兴起。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富安乡西街村,二〇四国道旁,有两棵古银杏树,一棵像扫帚,生长在富安汽车站二○四国道中间;另一棵像洗锅把,生长在国道西侧。有学者考证,两树均系近千年古树。已有980年树龄,树高10米,胸径101.9cm,冠幅东西5m,南北6m.关于这两棵银杏树,当地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佳话。
相传北宋初年1028年起,宋仁宗命范仲淹受命主持修筑捍海堰,就在快要完工的时候,突然乌云翻滚,天昏地暗,一股大潮向岸边猛扑过来,眼看刚筑成的大堤就要被冲垮。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负责筑堤的民工范富、范安弟兄俩一齐举剑跳入海潮,发现一条恶龙在兴风作浪。他们齐心合力,与恶龙展开了几十个回合的搏斗,终于杀死了恶龙。海水退了,海堤保住了,而范富、范安也牺牲了。人们只在海滩上发现他俩用的那两把宝剑,忽然红光一闪,变成了两棵银杏树。随后,范仲淹亲手把这两棵银杏树栽到堤上。后人为了纪念范仲俺的此项重大工程,将该海堤称为“范公堤”。为了纪念范仲俺及其手下的两员大将范富、范安,就将该地区取名富安。
在二○四国道拓宽改造工程中,为了保住这两棵古老银杏树,富安镇党委向上级有关部门请示,得到同意,由当地政府和相关专家们一起设计,在富安段国道中间专门设计出绿化岛,开了二○四国道设计绿化岛保护古树名木的特例。从而让这两棵古银杏树又展现出新的雄姿。
如今,两棵银杏树树干参天,枝盛叶茂,其中一株一半枯焦,一半新绿,蔚为奇观。现在这两棵古银杏树已被盐城市人民政府列为古树名木。江苏省建设厅作为一级古树挂牌保护。
盐城市对全市城乡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出台《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划定保护范围,统一挂牌负责,逐一建立档案,建好登记表格,设立专门标志。全市古树名木保护率完好。留下一份难得的“绿色文化”,写下“绿色化石”成长史。每年植树节前后,附近镇村企业等单位,都要来这两棵古银杏树下进行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激发人们爱护古树名木的热情。
新景观之四 奇甲天下“五谷树”
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九龙口镇五谷村顾洪茂家西南侧,有一株“五谷树”,胸径三尺围圆,树高两丈余,史料记载已有350年树龄历史。树干虽中空,下部木质有部分虽已腐烂,但其枝叶茂盛,根部枝条众多。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通过其根蘖繁殖方式,已培育出十几株离体树木。其中最大的一株,移在九龙口风景区珍珠岛上,生长健壮,胸径已达20公分以上。
“五谷树”,学名雪柳。其叶似河柳树叶,多见为灌木丛生,能长成现在这种大树实为少见。每年3月春暖花香时节,“五谷树”的新生枝条叶腋里就开出雪白的繁花,4月结出果实。它的果实形状一年一变,各不相同,有时像稻谷,有时似高粱,有时如玉米,有时又仿像小麦、小米之谷物,甚至有时像鱼、螺蛳、蛙骨之形。由于此树的结实形如五谷,自古以来,当地人们都延续习惯叫它“五谷树”。
奇树出神话。传说很久以前,这里不但常遭海潮袭击,而且时常干旱,收成无望,百姓穷苦。其时东海龙王又不肯恩施一点雨露甘霖。东海龙王的五女儿,见此焦急不安。她想,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一带的老百姓年年有个好收成,使百姓安居乐业呢?于是,龙女摇身一变,变成一条美丽的白龙,时常呼风唤雨,干旱时,浇灌庄稼。谁知这一举动被老龙王发觉后,便对龙女执行家法,一声霹雳,打得龙女应声从空中跌落下地。后来,就在龙女跌下的地方长出一棵小树,一夜之间竟成一丈多高的大树。
待到第二年春天,这棵大树开出一片白花,结出了满树稻谷似的果实,说来也怪,这年,这里百姓种植的水稻,奇迹般地获得了丰收。既有好年景,又有粮进家。莫非这种树的果实,就是某种庄稼丰收的预兆吗?其后,当地的百姓就依照树果提供的“信息”,来种植庄稼。也就是说,人们看看当年树果像哪种谷物,就种哪一种庄稼,果然得到验证。天地显灵,年年如此,年年丰收。
据史料记载,1931年、1962年、1965年、1991年,“五谷树”树果呈鱼状,当地曾是水灾之年;咸丰六年(1856年),树果呈蛙骨形,当年大干旱。在灾年之际,当地时常有人看到,树干中空的洞口处,有条丈长白蛇出没,传说这就是当年的龙女化身。1993年,“五谷树”又结了稻谷状果穗和鱼形果,当年雨水充沛,稻谷丰收。特别是遇到灾年,树果形状异常。
可见“五谷树”,由来已久,而且多为实际发生情况所验证。
“民以食为天”。 古时百姓认为这一年“五谷树”结的果实象一种谷子的最多,这一种谷子当年就会获得丰收。所以,在种庄稼之前,农民们都要到“五谷树”前焚香祷告,感谢神灵预示,祈求五谷丰登。
“五谷树”的神奇,还在于它顽强不息的生命力。虽经三百多年的风刀霜剑、雷击水淹,依然充满勃勃生机,枝繁叶茂,兆示岁月不老,天长地久。盐城市林业局已把它列为古树名木进行重点保护。统一建立档案,设立标志,明确管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管护好“绿色文物”。
新景观之五 古老槐树展新姿
该老槐树生长历史经健在老人回忆,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万盈镇石巷村区域,是从草蝘的海渣口向东逐步延伸至黄海浪潮之地形成的自然港湾,向东有99个湾子,成为草蝘至出海口自然运输河道。历史潮涨潮落,把槐树生长之地土增高墩,出海捕捞的人们要找栖息之地时,故在此处栽下十株槐树,作为出海后上岸休息的标志。老人们习惯叫“望海树”。这十棵树长大成材后,当地人们出于生活所迫,将九株大槐树砍伐,变卖维持生活。唯这一株槐树的树干中部向下二分之一处,有较大的空洞,因木段无大的用处,无人问津反而长至现在。
据老人们回忆,此地原是盐碱地,经长年风化改造成农田耕种。国民二十年发洪发,农田普遍受淹,农民撑着小船,在水中捞玉米,唯独老槐树之地没有受淹,显而易见地势之高,之神。原苏中贸易局亦办在老槐树东不远之处,解放战争初期,新四军在此扎营休整,亦以大槐树作观察敌情的岗哨,为新四军消灭敌人作了贡献。
要问老槐树生长有多少年?据大丰区文化局、盐城市文化局多次来人考察,上级林业部门专家们针对树种、树冠长势及木纹分析,加上捡拾当时居住在此农民生活用的碎瓦、碗片等花纹颜色鉴定,约明末清初,有人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生活,所以槐树大约360多年的历史。并以保平安“槐如小”寄小名。因这株老槐树,是唯一见证大丰历史发展的奇树。树冠形似雨伞,向四面八方伸展,根部周长4.4米多,从地面向上树高7.6米多,树冠枝叶遮限东西长10多米。南北长8米多,遮阴总面积约80多平方米,地面向上1米处周径2.7米多,呈现出三百年古树的形状。树的东北面中部向下形成空洞,地面洞宽1.6米多,高1.8米多,洞顶部宽约1.4米左右,十五、六岁少年能在里面躲藏,对树洞的形成说法。据史记,锯树枝时,被雨淋后烂成空洞;当年老人烧香祝福出海的渔民,又逐步形成大一点的空洞。
据史料记载,奇怪的是1956年初春,该老槐树逐渐停止生长变成枯树。而在1957年春天,又重新长出茂盛的枝叶,郁郁葱葱,年复一年。被人们称为“奇树”。新四军老战士原驻苏中贸易局文化队老同志,于1998年在大丰县党史办陈海云主任陪同下,来此观察,回顾战斗历史,与谢恒松老人同唱当时的革命歌曲。老槐树是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见证,有一定的纪念价值。
三百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在当地村民的呵护下,这棵老槐树越长越旺,越长越奇,象征保护村庄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