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林叠翠、如诗如画,这是如今的黄海森林公园,一处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
谁曾想到,如今这座全国最大的平原森林,53年前,还是一片荒芜的沿海滩涂,53年来,东台林业人前赴后继在这里拓荒,在这里成长,青春和汗水、梦想和希望植入了这片土地,于是才有了今天的树木参天,才有了这4万多亩的莽莽林海,而这段艰苦奋斗的历程,也成为他们今生难忘的记忆。
近日,记者走进他们,倾听森林53年的沧海桑田。
从第一任场长李汉裕算起,林场先后共有10任场长、书记,有林场培养出来的、有市里调过去的,在不同的年代里,他们面对的发展问题不尽相同,然而他们的坚持都是一样的,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朱龙山是在林场成长起来的场长,他在林场工作时间长达26年。1968年,从南京林业大学毕业的朱龙山被分配到林场做技术员。“那个时候的林场还是一片不毛之地,第一个问题就是改碱。”朱龙山回忆,改碱经过了几个过程,先是长耐碱的盐蒿、茅草、白茅,之后便栽种田箐进一步改碱,为土壤增加肥力,而在树木上,改碱的先锋树种便是丁刺槐。
为丰富林场树种,朱龙山还主持探索了水杉的引种。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我国植物学家在四川、湖北交界一带发现仍然生存的水杉,引起世界轰动,此后各地纷纷引种栽培,然而盐碱地上种水杉仍然是个挑战。他们从江都购买小苗,上段剪杆扦插,下段排植,为防止水杉苗烂根,他们一改其他地区喷水的方法,改用漫灌;为防止水杉苗夏季被晒伤,他们不停地在田里喷水,保持苗上有水珠。一次又一次,朱龙山趴在半遮阴的林棚下做试验、观察、记录水杉苗生长。几经试验、不断尝试,水杉试种大获成功。摸索出水杉种植技术的朱龙山还在林场召开了培训班,将该技术传授给了全场职工,职工们从此通过水杉扦插获得了丰润的利益,不仅如此,周边地区前来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竹子也是在朱龙山的试验下栽种起来的,他们先是遍地开花式地在塘边、圩子、平田里小片地试种,试验发现堆土较高的地方竹子长势最好,于是,他们便把塘边和圩子上的竹子作为母竹移栽到田里长。在移植过程中,为改善盐碱地熟土薄的状况,他采取塘底撒洋灰、埋青、养羊的方法为土壤增加肥力。此外,为保持竹苗根部的水分,他们随挖随栽,竹子成活率达到了90%,朱龙山在林场期间林场先后种植了3000多亩的竹子。
此外,朱龙山还为林场建起了基础的水利,他利用从干校老干部那儿学来的水利技术,一个人担当起了林场水利勘察、设计、放样、测量、计算等工序,先后为林场造出了几百条沟,林场水利格局基本形成。
1992年做场长的葛元才,也是在林场成长起来的领导之一。他先后参与了林场房屋的建设、泡桐和银杏试种等林场发展历程。“我们林场的效益主要来自林业,林业发展是始终坚持的路线。”葛元才回忆,“以林为主、多种经营、以短养长、全面发展”,这是林场在很多年发展里沿用的口号,也是一条既能护林,更能富民的路子。在林场工作期间,葛元才最主要的工作是巩固和保护树林,在林木间伐的过程中,他发现,当年砍伐当年种苗效果不是很好,土壤不熟,于是便探索砍伐之后先种粮食,第二年再造林,果然效果要好很多。
沈帮勤在林场做了10年的掌舵人,这10年,正值国家改革大潮兴起。改革之痛,沈帮勤有着切身的体会,当时不少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纷纷改企,将产权卖给个人,仅东台就有好几家事业单位走了这条路。而在周边的县市,不少同类型的林场,也纷纷将林地卖给个人,经济效益很快显现。面对这样的浪潮,沈帮勤态度坚决:林场一分地不卖,一定归集体所有!在他看来林业改革要从有利于成片林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不能只图眼前和一时之快。
为了应对发展,沈帮勤选择的是林场内部改革,在体制改革上,沈帮勤将原先各区的二级核算统统收归为林场一级核算,减少了不少经费使用漏洞;在人事改革上,他搞起了定岗定人、竞争上岗,对职工进行考核,并将林场田地以承包的形式拨给职工,职工通过田亩收益,自付医疗、养老保险,调动场工积极性的同时,解决林场过重的财政负担。此外,沈帮勤还将几处经济效益不好的工厂关闭,仅保留的木器厂,也采取承包转产的方式进行改革。
沈帮勤任林场书记期间,还以每年四五千亩的速度加速了低产林的改造。他申请了100多万的林业贴息贷款,壮大机耕队,并通过引进、试栽、培育、扦插等技术,推广速生意杨等树种,在低产林中2/3种植意杨,1/3种植水杉和银杏,从而丰富了林场的树种。
陈存观是在2002年走马上任的林场书记、场长,在林场的日子里,他事必躬亲,一年隆冬,为了赶在开春前在新东区把50多万株树苗种下去,他在工地上住了11天,零下九度的天气里,和工人们一起开塘种树。
陈存观任职期间,林场正式挂牌黄海森林公园。他连续三年投资400万元左右对林场的中沟、条排沟进行了疏浚、拓宽,解决了林场树木受泽的困扰;在路道建设上,他以每年向上争取七八个项目的速度,争取资金,为林场建起了40公里左右的沙石路、20公里左右的水泥路;为寻求经济效益,陈存观大力搞起了苗木生产,改变了林场的经济结构,他面向社会对绿化的需求,建起了1000亩的苗圃,育了水杉、女贞、银杏以及其他常绿树种,约50万株苗,这个苗圃后来为林场带来6000多万元的收益。此外,陈存观还积极引导林场职工从事苗木经济,他带领职工外出学习,并拨出部分田亩让职工尝试,从而引领职工走向市场,改变了当时种植玉米、麦子、黄豆的传统种植模式。
继任的徐长柏是目前林场现任场长,泰州牧校毕业的他,于2008年来到林场。在林场期间,徐长柏继续保持着护绿、增绿的理念,全场30000多亩森林的管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的同时,他先后造林1000亩。他还先后争取了四期滩涂配套项目,32公里的水泥路、沥青道路建起来了,18座大中桥梁,320多座过路涵洞建起来了,林场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为改善职工生活条件,他还先后进行了两期危旧房改造以及环境整治,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场容场貌,也为林场创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徐长柏还积极投身于黄海森林公园的创建。2008年12月份开工建设了黄海森林公园接待中心,2010年投入使用,正式拉开了黄海森林公园创建的帷幕。他还建起了森林公园二级园路和竹岛等景点,为2014年创成国家3A级景区提供了必备条件。
2015年4月26日,黄海森林公园成立景区管委会,张万源任管委会主任。从当初的11人小组,到如今的200多人,3年多时间里,张万源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有序推进景区保护性开发利用。森林课堂、少儿营地、空中栈道、森林驿站、小木屋等特色景观项目建起来了,让游客了解森林、爱上了森林。“森林音乐节”“森林休闲节”有声有色;森林太极活动、瑜伽活动、征文活动丰富多彩,塑造了景区的文化品牌。
三年时间里,张万源和他的团队拿下了“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张靓丽的名片,以海传神、以林传韵、以绿传美的生态特色景观得到初步彰显,一个可观、可品、可深呼吸的森林公园呈现在了市民面前,成为苏南、上海等地游客趋之若鹜的休闲康养胜地,给越来越多的游客带来生态的馈赠与享受,2017年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