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省内要闻
林下掘金 生态富民——省林科院对接泗阳培育林下经济产业纪实
发布日期:2018-10-15 09:51 浏览次数: 字体:[ ]

       2009年我省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以来,全省已有39家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与62个县(市、区)全面开展科技与产业对接,立足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的大联合大推广平台,400多名农业专家与科技人员挂钩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多年来累计实施项目近300个……其中,有一个项目格外引人关注。

       项目对接实施的双方是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与泗阳县,双方紧紧围绕林业经济,充分发挥各自在科研与资源上的优势,共建平台,协同工作,专家组隐于林间,钻研实践,用10年时间在泗阳走出了一条“林下掘金、生态富民”的科技强农富民路径。

       挂县对接    “林下经济”乘势起航

       泗阳,“意杨之乡”。自上世纪70年代引种意大利杨树,全县杨树林地面积最多的时候达60多万亩,是全国最早引种意杨、杨树覆盖率最高、意杨产业最发达的县域。杨木加工和林业为泗阳带来了经济的发展,是全县首个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

       2009年全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启动实施,省林科院的专家团队对接来到泗阳,首先围绕意杨这一主导产业,在杨树种苗繁育与集约高效栽培技术方向开展科研攻关与示范推广,当年对接创建的新袁镇三徐村杨树大径材培育基地的产值就从1580万元增加到1650万元……林业科技与产业对接成效初显。

       而在项目实施期间,专家组与当地农林部门发现,面对杨树生长周期长、见效慢的问题,加之种粮比较效益提升,当地农民种植杨树积极性受到影响,“退林还农”现象也时有发生。如何既能稳住杨树林地面积,又能充分发挥林下资源优势,提升综合生产效益,让绿色生态产业持续增收富民?

       反复调研中,专家们发现泗阳县杨树林地面积大,密度合理,光能利用率高,兼有温暖气候带的优越自然条件和深厚疏松的黄泛冲积土的得天独厚条件,有利于发展多种中草药,而当地也有些零星种植,不失为一项全新的尝试。

       省林科院负责挂县强农项目多年的孙体如副院长回忆说,“2010年开始,我院的倪竞德等驻村专家,协同泗阳县林业科技人员,多次赶赴中科院江苏省植物所、中国药科大学等单位考察调研、引进品种,光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就跑了十多趟,率先提出了利用现有杨树成片林开展林下耐荫地道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思路。”

       那一年,在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额投入基础上,泗阳县政府集成4个配套项目投入经费300万元,确保示范项目有效实施。与此同时,省林科院还专门联系了北京龙泰基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签定了2000亩以上中草药的生产收购合同,全部实行最低保护价,为种植户解决了后顾之忧,林下中草药示范推广工作稳健起步。

       持续推进一年后,省林科院与泗阳县政府2011年初正式将挂县强农的实施重点放在林下经济产业上,确立了“林下中药材高效栽培示范”这个技术主攻方向,按照“药食同源、园艺观赏和药用并举,多渠道拓宽产品市场”的指导方针,形成重点示范、分步推进的可行性报告和实施方案。

       专家一年里驻点工作260多天,在众兴镇和临河镇沈圩村、王集镇刘湾村示范种植林下蒲公英、黄蜀葵、芍药、天南星、射干、白芥子、石蒜等中药材1300亩,推广配套实用技术18项,开展技术培训1650人次……

       按“品种支持+技术培训+市场开拓”三位一体的技术服务模式,一年实施下来,林下种植中草药有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当年,泗阳县就被列为全国林下经济发展典型县和江苏省林下经济发展典型县!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 “十二五”期间,发展林下经济再迎好机遇。2012年、2013年,国务院、江苏省政府相继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的实施意见,泗阳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县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2012年又成立了泗阳县林下经济研究所,结合一村一品、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等工作,利用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森林抚育等项目实施,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例如把林下种植蒲公英作为全民创业扶贫菜单实行资金奖补等等。县乡财政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发展林下经济。此外,县政府还组织召开金融支持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会议,解决林下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林权抵押发放贷款和贴息贷款8000多万元。

       有力的扶持政策,专门的资金投入,加上稳定的科技支撑和持续的技术推广,截至2015年,全县已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30万亩,建成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20个,50亩以上的100个,全县林下经济总产值达6亿元,年增长15%,发展林下经济农户达13.7万户,人均纯收入高于平均水平30%,广大农户拓展林业生产的信心与技能显著增强……

        在这一年,泗阳县被认定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继“意杨”之后,“林下经济”成了泗阳的一张新“名片”。

       科技创新   技术模式日臻完善

        “林下经济”,此前并无专门的定义,也无规定的路径可循。能否因地制宜地挖掘、利用林下资源,根据不同树种、不同树龄、不同郁闭度种植不同的经济作物,构建一套科学的复合经营的技术模式,是有效实现林下综合效益的前提,也是摆在挂县强农专家团队面前的一道全新的课题。

       通过近些年的摸索,专家团队已经找到了答案!泗阳县林下经济研究所胡高瞻所长介绍说,比如,在临河镇、王集镇、南刘集乡、张家圩镇、众兴镇等地的新造林、幼龄林林分,种植黄蜀葵、石蒜、金银花、蒲公英、白芍等中草药效果好,特别是黄蜀葵喜光,适宜在1-3年新造林内种植。

       而在众兴镇、新袁镇、李口镇、八集乡等地的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的林分,种植天南星、旱半夏、地瓜萎、玄参、白术、丹参、白芷等中草药的效果好,特别是天南星、旱半夏、地瓜萎等中草药,必须在林荫下生长,非常适宜泗阳的杨树林下种植。

        此外,杨树幼中龄林分,适宜种植小麦、山芋、油菜、雪菜、黄豆、花生、越冬蔬菜等低杆农经作物。而在杨树近成熟林分内开展林下畜禽养殖业,则效果显著。

        当然,林下种植蒲公英,可实现一次种植,多年收割,每亩每次可收获鲜叶1280kg,每年可收割3次,目前看来效益最佳。

        但蒲公英品种众多,为了丰富种质资源,推广应用适宜品种,省林科院引进了云南、北京、河北、陕西、内蒙、湖南等国内的蒲公英种源种子12个,通过试验,最终选育出适宜泗阳林下种植的杂交大叶蒲公英。

        该品种具有高产、药菜兼用的特点,经检测显示,该品种蒲公英生物量是中国野生蒲公英的8-10倍,主要成分含量超过国标要药典的3-4倍。

“十二五”期间,专家团队抓紧开展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编制了《杨树林地蒲公英栽培技术规程》等多个省级地方标准,申报了多项发明专利多项,其中,“一种茶用蒲公英杨树林下反季节栽培方法”就有效解决了市场冬季、早春休眠季节对蒲公英鲜叶的需求。再如施肥环节,专家组2012年引进美国的高科技叶面肥开展田间试验,每季每亩仅多投入13.2元和3次叶面喷施的劳动,就使蒲公英的干叶从60公斤/亩增加到85公斤/亩(安徽亳州原产地的平均产量),增产幅度达41.7%,每季每亩增收150元。

       有了标准化生产技术和适宜的林下种植模式,农户日常的生产操作相对就简单得多,“像蒲公英,平时就是除草要费些人工,但总体上年纪大一点的老人、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可以很快掌握种植技术,说是‘懒人种地’也不为过。”省林科院蒋泽平研究员介绍说,像地瓜蒌,种植管理上就更简单了。

       当前,林下种植杂交大叶蒲公英,年均亩产值可以达到3500元以上,市场行情看好。县林下经济研究所的专家介绍说,“去年,蒲公英的种子市场可火了,光一斤种子就卖到120-130元/斤,一亩地才产收20-30斤种子,有一家农户4亩多地卖了一万多块钱。”

       每一分科技投入,都会产生巨大的价值,不光体现在经济效益上。2009年以来,省林科院已累计派驻泗阳挂县强农的专家30余人,挂钩沈圩等对接村近20个,培育科技示范户350多户,帮办培育了王集镇魏圩村蒲公英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20多个,还培育了一批林业技术人才……泗阳县的县级专家骨干、林下经济研究所的前任所长孙国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密切配合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为当地的林下经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2014年荣获国家林业局和全国林业工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

       在政产学研各方努力下,如今泗阳的林下中药材种植亮点纷呈,有的中草药从林地种植向大田种植扩展延伸,带动了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万多亩,品种达到20多个,不仅为广大农户大幅增加了林地经济效益,也带动了一大部分贫困户就业,为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据了解,当地很多村集体都专门流转了数十亩面积的林地,分给贫困户种植蒲公英,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服务、统一采购的形式,贫困户只需参与种植管理,每年都能有2000-3000元左右的收益。

       2016年起,宿迁市农科院也加入到对接泗阳的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实施中,“泗阳发展林下经济已被证明是‘以短养长’,提高林地效益的有效手段,为宿迁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典型样板,为加大科研推广力度,我院专门成立了林木研究室。”市农科院农区林木室主任谭军介绍说,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宿迁全市计划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2个,示范面积5200亩,辐射推广面积50000亩。

        市场培育  特色产业领跑市场

        “如今,泗阳的林下中草药种植从引种、生产到加工与销售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做大做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蒋泽平研究员表示,今年开始,院地双方专家组在做好科技服务的同时,项目实施将更加注重市场培育,去引导产业链的延伸,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质量。

        9月28日,泗阳县农委与省林科院、宿迁市农科院联合举办“泗阳县生态蒲公英产品品鉴暨2018年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培训会”,来自全县各乡镇、街道办的农服中心主任、林技员以及蒲公英种植大户、企业代表、电商代表等相关人员参加活动。

        蒲公英凉拌菜、蒲公英包子、蒲公英饺子、蒲公英玉米饼、蒲公英稀饭……系列食品,现场品尝,得到大家一致好评!

        生产厂家之一的宿迁市满嘴香食品有限公司2017年开始生产蒲公英水饺,售价高于其他馅料的水饺,达到8元/斤,公司通过区域代理、订单销售以及直营店的形式,已将产品销售至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四川等9个省份,每年仅蒲公英水饺的市场销售额就达500万元。

        问及市场接受度,公司营销总监罗新闻介绍说:“根据消费饮食习惯,我们将蒲公英叶经过沸水焯熟后再放入清水中冷却的处理,既保留了其色泽和营养,又去除了蒲公英自带的苦味,吃起来口感清爽,香味浓郁,加之蒲公英的保健功效,产品十分畅销。”

       蒲公英叶茶、花茶、根茶……系列产品全国首创,叫人赞叹,原来清热解毒的蒲公英,除了入药制作蒲地蓝等药品之外,还能制作成这么多的绿色食品和天然保健品。

       出于对产品市场的看好,近年来已有南京葛康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专门参与到蒲公英茶的生产销售中。据临河镇沈圩村李书记介绍,2017年,村里的丰盛蒲公英专业合作社生产的600多亩蒲公英开始委托南京葛康试生产蒲公英茶,目前市场售价500元/斤,合作社通过销售蒲公英原料,亩效益达3000元以上,惠及社员140多户。

       从初加工,到深加工,看着这一系列产品,孙院长高兴地说:“不光是蒲公英,还有黄蜀葵、油用牡丹,都已开发出深加工产品,这些都是咱们挂县强农的成果,随着产业化的开拓,相信这些产品会受到市场与消费者越来越多的肯定!”

        培训会上,专家组成员还分别就《蒲公英产品作用与功效》《蒲公英林下栽培技术》《油用牡丹发展概况与栽培利用》以及《林下经济模式与示范推广》进行了系统培训,林-药、林-菌菜、林-禽、林-畜、林-农(经)、林-渔以及林-游……林下经济模式多样,大有作为。仅“林-药”模式就已成功推广了蒲公英、黄蜀葵、杭白菊、瓜蒌、白芷、元胡、玄参、太子参、牡丹、芍药等10多个品种。

        泗阳县农委庄进涛副主任在会议总结中表示,“我县适宜林下种植的杨树林地近20万亩,加之桃果产业蓬勃发展,经济林地适宜种植的面积还在不断增加,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我们每个乡镇要创建100亩以上的林下经济示范点2个以上,50亩林下经济4个以上,要以点带面,进行辐射,力争到2020年,建设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50个,50亩以上的200个,全县单体面积30亩以上林地要全部开发利用,不留空白,全县林下经济规模稳定在35万亩,产值突破8亿元。”

       这些既定的目标,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播撒在与会各乡镇人员的心里。结合各乡镇林地特点,种什么,在哪种,怎么种,种多少,都已有了具体而清晰的路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